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探究

作者: 肖密

摘 要: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以及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辅导员明确方向、稳定辅导员队伍、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活力与激情。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着工作定位不准、责任重待遇低、专业背景驳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发展辅导员行业协会,健全职业化培训体系,明确岗位职责,构建合理考评机制,督促辅导员自身进行生涯规划等方面予以改进。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规划; 职业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64-002

一、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的职业界定模糊,工作定位不准

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主要岗位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班级、宿舍、社团、安全、心理、党建、奖惩、就业等与学生相关的一切工作,工作上与教务、财务、后勤、保卫等部门都有交集,都存在着交叉管理。辅导员没有严格作息时间,只要学生在校,辅导员时刻处于待命状态,不管是周末还是深夜,只要一接到关于学生方面的电话,马上开始上班。这进一步说明辅导员工作之辛苦,工作时间之长,工作压力和强度之大。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既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亦无暇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长远的规划。

2.辅导员工作责任沉重,待遇偏低

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要关心学生的一切,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一切负责,因此,每当学校面临维稳任务时,辅导员除日常事务外,就要冲在前面,确保自己所带的学生不出现任何纰漏和意外,这给辅导员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另一方面,辅导员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受尊敬受重视程度都不是很高,并且进行岗位交换、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很少,在职级评定上亦有诸多限制。辅导员大多数采取聘用制,属于人事代理或人才派遣,这种以合同维系的用人制度,使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增加。致使不少人工作并不定心,只是将辅导员职业当成中转站,一有机会就立即转到其他岗位。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3.辅导员队伍背景驳杂,缺乏系统培训

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背景多种多样,来自于各个不同专业,文科、理科、工科兼而有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如何将自身专业特长与辅导员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是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入职以前虽有岗前培训,但由于时间短、受训人员多,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并且有很多学校的培训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辅导员入职以后忙于各种学生工作,也很少有机会再参加系统的职业培训,只能依靠自己业余自修来提升自己。导致辅导员对于自身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亦不知从何开始规划。

二、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可以转变学校管理者和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从而坚定辅导员的职业信念;可以帮助辅导员了解和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除此以外,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拓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1.有助于辅导员明确方向,完善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对辅导员个体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环境要求,对自己的职业路径和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1]。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对自身的个性特质、能力素质以及潜在优势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样的了解有助于辅导员肯定自身价值,并致力于其持续增值;有助于他们经常性地对比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据此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学习计划,强化优势、弥补不足。在明确个人职业路径和职业目标的基础上,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做好相应准备。

2.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素质,稳定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意识和素质,科学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促进其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由于目前辅导员地位不高、职业前景不明朗,很多人并未将辅导员职业作为终身事业,只是将其当成“临时岗”、“中转站”,一有机会就立即转到其他岗位。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发挥辅导员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借助组织的力量,可以使辅导员的能力素质得到系统的培养和全面的提升,既能促使人们将辅导员作为一生的职业,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地位。专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地位的提高,都毫无疑问地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

3.有助于辅导员队伍保持工作活力与激情

辅导员工作具有周期性与重复性,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辅导员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工作,并且学生事务繁杂且责任重大,这使得辅导员极易出现职业倦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辅导员个体的潜力,让其掌握自身职业发展的主动权。辅导员通过对比分析自身优劣势,取长补短,朝着自己设计的职业目标迈进,能极大地体验到个人发展愿望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辅导员更加清晰地看到自身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更有奔头,从而消除职业倦怠,保持工作激情与活力。

三、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社会、高校、个人。从社会层面来说,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导向。政府应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对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从高校层面来说,则是指高校要根据政策来对辅导员进行适时的职业指导,提供具体发展措施,帮助制定辅导员职业生涯方案;从个人层面来说,辅导员个人根据自身个性、能力、素质等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选择。具体而言,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大力发展高校辅导员行业协会,搭建交流平台

发展高校辅导员行业协会,搭建开展工作研究和业内交流活动的官方平台,从而以专门的组织机构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进程;要进一步扩大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使其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与业内岗位流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主标准和总渠道;要充分发挥辅导员行业协会和培训研修组织的组织优势和话语优势,从宏观层面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2.健全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系统

专业知识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具有专门习得性,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并非担任辅导员后即可自动获得,而是必须经过专门的、有意识的学习和记忆才能获得。学校应当把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明确辅导员培训要求、经费安排等细则。要加强辅导员职业规划培训、职业素养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组织辅导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积累职业发展素质、胜任日常兼课需求等。系统的职业化培训,有利于辅导员对自我和工作形成理性认知,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工作思路,使其工作能更适合现代学生的特点。

3.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提高辅导员待遇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岗位职责不清晰,与教务、财务、后勤、保卫等部门都存在着交叉管理。因此,必须理顺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范围,明确事务性工作的程序和要求,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朝职业化、专业化目标发展。辅导员工作错综复杂,任务重、时间长、压力大,而待遇和受重视程度却并不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到,“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将辅导员、班主任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班主任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2]提高辅导员待遇,是学校重视辅导员发展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给予相应的补助,使辅导员的高工作投入与薪酬回报对等。

4.构建合理的辅导员考评机制

解决好专业技术职务和晋升的问题,是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根本。考虑到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学校应当积极制定完善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相适应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体系,根据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对辅导员进行单独考核,落实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序列,并与教师职称序列相衔接。在职称评定时,学校可以革新观念,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时化,比如每周定期召开的班会,可按思想政治类公共课来计算课时,班集体活动可按实训课来计算课时,深入学生宿舍可以作为课后辅导课。这样一来,可以促使辅导员更精心地准备和组织班会及活动,同时也可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问题。这些激励机制可以使辅导员职业发展有盼头,有利于辅导员安心于本职工作。

5.辅导员要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实施

辅导员职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更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下,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意识,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等,把握自身优势与不足。同时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加强辅导员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知识的学习,各级组织颁布的关于辅导员文件精神的学习,准确把握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自己做好职业目标定位。只有善于挑战、善于自我激励与调节,并不断地努力创造自我,辅导员才能逐步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6期119页

[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12/201006/88984.html,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