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提问的技巧
作者: 张静娟摘 要:在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活动气氛,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幼儿更积极地自主求证、多向互动,从而达到开发潜能、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自主探究活动; 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109-001
幼儿自主探究活动是指着力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乐于探究的态度以及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方法,发挥其潜能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下面就结合实践对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的教师的提问谈一些思考。
一、对教师提问价值的认识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在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例如在《多变的世界》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世界上许多东西都在变化,你的发现是什么呢?话音刚落,幼儿便呈现出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态势,大伙纷纷介绍了涉及天文地理、生物进化、自然科学等等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变化,而后教师创设了能产生许多变化现象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与发现,提问: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能使哪些材料发生有趣的变化呢?幼儿的反馈,使教师具体而详实地了解了幼儿当时的探究学习的情况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差异,显而易见,提问的反馈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2.提问可以引导幼儿深入系统探究,并拓展思维
例如在自主探究活动“长廊的发现”中,幼儿发现了长廊中有个明显的景致——千姿百态的花窗,于是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串提问:长廊的花窗有些什么形状?花纹图案一样吗?像什么?你会设计什么样的花窗呢?这些问题,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拓展了幼儿探究的空间,幼儿时而观察,时而判断,时而交流,时而联想,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3.提问可以引导幼儿多元互动,共同成长
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常常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或直接提出问题)→幼儿自主探究、求证→多向交流、分享→教师回应(或进一步提问)→幼儿进一步探究、发现……如此往而复始并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在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宜的提问,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多元互动,在互动中培养幼儿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我们在开展幼儿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实践探索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提问方面闯入了这样一些误区:(1)提问随意,数量过滥,偏离活动目标与主题;(2)提问对象片面,刻意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完美,因而思维活跃的幼儿常得到老师的青睐;(3)提问层次性不强,循序渐进不够;(4)提问过于封闭,不利于幼儿作多种可能性探索;(5)提问表达未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使其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6)不能随机应变,即不能根据幼儿对提问的回应作及时与灵活地应变,固执地恪守预设计划中的设问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提问。
三、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
1.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针对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的提问应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1.1点与面的关系。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要以点带面,促进幼儿共同提高。
1.2难与易的关系。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内容一般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作为支持者、引导者的教师,在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正确选定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做到难易适度,以利于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
1.3曲与直的关系。诸如“是不是”、“有什么”一类答案直接、封闭的问题,会让幼儿造成思维的片面性,压抑孩子的活动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应灵活巧妙地选用多样性、开放式问题。
1.4多与少的关系。在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过多,会干扰幼儿探究,打断幼儿的思维,或者造成幼儿应接不暇,紧张疲劳,因此教师应注重巧问,并充分考虑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思考探究问题的时空。
2.分享几种有效的提问方式
在实践探讨中,笔者愿意和大家分享以下几种可行有效的提问方式。
2.1设疑式提问:此类提问较容易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和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活动《蚂蚁》中,教师提出了“蚂蚁长什么样?”“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等问题,顿时就激发了幼儿跃跃欲试的热情,活动中,幼儿与蚂蚁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他们有的把蚂蚁放在手心中观察;有的举着放大镜在琢磨;有的不顾一切追随着蚂蚁活动的踪迹;还有的边看边在纸上记录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宛如一个个小小昆虫学家。
2.2对比式提问:此类提问主要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有助于启迪和发展幼儿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2.3比喻式提问:这类提问侧重于帮助幼儿产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例如在《秋天来了》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在户外观察落叶,同时捡落叶,提问:小朋友,这一片片的树叶飘下来,像什么呀?你捡的树叶像什么?好朋友手中的树叶又像什么?这些问题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使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2.4辐射式提问:这类问题注重引导幼儿多角度多方面探寻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活动《各种各样的桥》,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你看见过哪些桥?桥有什么用途?很早以前的桥是什么样的?将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子?小朋友想造什么样的桥呢?这些问题足足让幼儿的探寻活动维持了将近两个星期,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乃至他们的父母都参与投入了探究,教室中琳琅满目的墙面足见孩子们探究的轨迹。
3.把握好提问的有利时机
幼儿自主探究活动是带着问题探究,探究中又不断生成新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提问是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起点和关键。一个好的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及时并善于发现、抓住来自幼儿的各种信息,灵活设问加以引导,通过“抛球——接球——抛球……”使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当幼儿对问题不能正确解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幼儿回答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或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幼儿更深入地探究,或运用追问、建议等支持幼儿解答与探索求证,避免幼儿探究的停滞或产生挫败感。
总之,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不断发挥提问的价值与功能,使幼儿自主探究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