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向物理
作者: 刘梅摘 要: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况,利用身边的一些器材,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16-001
在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可是在师资和实验器材都很落后的农村中学,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联系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所以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一、巧妙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此物它用
比如说,学生的课本可以用来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在这里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的实验。让学生将课桌上的书整理成一摞,用手轻轻的推书,使书作匀速直线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将书去掉一半,再用手轻轻的推书,使书作匀速直线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同样,在这一摞书的下面,垫上几支圆柱形的细长铅笔,然后用手轻轻的推书,使书作匀速直线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这样又可以使学生得出:在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远远小于滑动摩擦力的结论。
再比如,学生的长直尺也可以用来做多个实验。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将长直尺伸出桌面一定的长度,用手拨动直尺使它振动,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的实验中,也可以利用长直尺。将长直尺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来拨动它,倾听频率的变化,学生很容易的得出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还可以在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的实验中使用,将长直尺伸出桌面一定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来拨动它,观察振幅的变化,学生也会很容易的得出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学生使用的透明胶带,也可以拿来作为实验器材。将胶带拉细,它就可以作为一根琴弦使用,可以用来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的关系。在这根拉细的胶带下面系上一个小石头,就可以制成一个重垂线,可以当堂检测学生自己的课桌是否水平,或是检查墙上的画挂得是否竖直。在课堂上学生意外的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物品竟然可以做出这么多的探究实验,这大大的提高了他们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
二、利用废旧物品的其他功能,废物利用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如饮料瓶等,我们在将其中的饮料喝完以后就随手丢掉,这样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我们充分的加以利用,会给学生意外的惊喜。比如,拿一个饮料瓶,在里面灌上一定量的热水,晃一晃倒掉,马上将瓶盖盖上,过了一会儿就可以看到瓶子被压扁了,这时就可以问学生,是什么将瓶子压扁的。像这样非常直观的就让学生看到了大气压的存在。
同样还是一个饮料瓶,在瓶上同一直线的不同高度上戳三个小洞,再将瓶内灌满水,就会发现水从小洞中喷出,越向下水喷的越远,这样就可以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体会深度的意义(深度,从液体中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距离)。
还可以做液体压强的帕斯卡裂桶实验。拿一个饮料瓶,在瓶壁上用小刀沿着竖直方向划几道刀痕(要将瓶壁划透),再用橡皮筋将划透的塑料瓶拉紧,在瓶盖上插进已密封连接好的大小吸管,可以用橡皮泥将缝隙封好,再用硬塑料纸做一个漏斗,把漏斗与吸管相连,使漏斗与瓶口相对齐。然后往漏斗里加水,直到瓶里和漏斗里都注满水,此时瓶壁的刀痕处不流出水,再将漏斗向上拉高,就可发现水从刀痕的地方流出。这样就可模仿帕斯卡所做的裂桶实验了。像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的机会,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变成了活动的主人,变成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主体。
三、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多种方式
1.敲:在讲述音调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时,可以一边向杯内倒水,一边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杯壁,让学生倾听音调的变化;还可以在同样的七个瓶内装入不同的水量,调整水的多少,直到瓶子被敲击时能够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可以让有演奏基础的学生敲击一曲,如《两只老虎》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印象深刻。
2.画:在讲解视觉暂留时,同学们画出了“笼中鸟”“走马灯”等等。
还可以将所学的内容画出来:学习完一章的内容以后,将所学的内容用图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画出来。
3.想象:在我们讲解物质可分时,有的同学把分子想象成了一个桃子,扒开一层桃子皮(分子),出现了桃肉(原子),吃完了桃肉滴了几滴桃汁(电子),出现了桃核(原子核),砸开桃核出现了桃仁(桃仁可分成两半,相当于质子和中子),而桃仁又由物质(夸克)组成,一层一层的剥开桃子,就像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究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一样,可是却更有趣,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
4.分角色表演:在讲述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让学生分角色模仿描述各个科学家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争着相互提问,相互质疑。学生之间通过辩论和问题解答,学习中的疑问和难点都能够解决,而且印象非常的深刻。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非常好。
总的来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的、共同的努力;实验器材的缺乏并不代表思想的缺乏。要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或是废旧的物品。开动脑筋,发挥智慧。让每个人都热情的参与。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即使在各种条件都很缺少的情况下,也能真正做到“无中生有,废中生宝”。
参考文献:
[1]王兴乃,罗国栋等编著.初中物理实验大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2]李朝东 总主编.教材解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