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仇霞摘 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明准确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这要求我们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充实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标; 教学方案;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23-001
新课标的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意图,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下面谈谈我根据新课标实验教材,做出的教学实践。
一、把握实验教材贴近生活的特点
在教材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实例编入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这一认识。例如:“打折销售、教育基金”等生活场景都离学生非常近,甚至就发生在学生的身上;“100万有多大?”“有趣的七巧板”、“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图案设计”、“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从不同方向看”等有趣的问题,对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二、实验教材重实践和重能力
这一重点实验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在使用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激烈争论, 这不仅容易弄清当前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思维还经常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明晰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实验教材注重学生能力和学习质量
新编的数学教材,着眼于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这两方面,以不同层级的能力训练重点贯穿全书。如果我们仍然只着眼于几个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数学程度的提高,仍然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仍然只教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知识视野,不能使新教材所要求的各种能力训练落到实处,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达不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在选择教法、设计训练时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随时考虑到我们的初中教学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而且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合格、高质量的劳动后备军。
四、新教材的实施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辨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创新的精神。
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恰到好处地、有意地把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这样,可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得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很好地统一起来。
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总之,教学实践也表明,实验教材很适合综合素质较高、生活技能较强的学生群体。要能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面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对教材再次开发,教学中必须做很多的铺垫,尽量减小梯度。尽管这么做教学时间会紧张,但本着对全体学生负责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