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生活化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作者: 郭小涛

摘 要:如何让历史学科更具有生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的课堂更具有感染力,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特征?本人在立足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探索了乡土教学、情景教学和反思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学科; 生活化;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27-001

历史学科实际上是一门讲述“过去的生活”的学科,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则是过去生活的延续,因此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现实的社会。所谓历史生活化教学,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素材,或从历史中摘取一些生活化材料,为解读历史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有一个体验、探究、反思的平台,以提高历史意识,培养真正的“人”。要想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乡土情结让历史课堂更具体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在史书上大写特写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外,每个地方都有值得骄傲的乡土文化。与教材相比,乡土文化源于生活,有强大的生命力,将其恰当引入历史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为解读历史提供别样的角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苏州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乡土历史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讲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我充分利用吴江近代的风云人物柳亚子先生及陈去病的事迹,以及发挥我校作为省诗歌先进单位的优势,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关于这一时期吴江人民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民族解放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及相关的事迹。在学生们激烈而兴奋的辩论和讲述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乡土教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的具体而真实。

二、情境设置生活化让课堂更生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为此我采用模拟情境教学模式:一是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接受表象;二是身临其境,使学生得到感染;三是激发情感,使学生得到内化;四是情感转化,使学生从情感愉悦转到智能发展。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景,以实现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即在课堂中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来演绎西安事变的“残局”,是“杀蒋”还是“放蒋”?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让学生在入情入景的表演中敞开心扉,进行对话,从而使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做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这比抽象的由老师来陈述“杀”和“放”要形象的多。因为学生在模拟历史场景中进行讨论,其思维、想象、推理和判断都是形象的,身临其境的。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如果再进一步“借题发挥”,从这次事件中,你是如何评价张学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这样经过层层的引导,就能让学生实现一定水平的迁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思历史与现实让课堂更深刻

历史是一门思辨的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最终要内化为学生的认知,而这需要经过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才能达成。也就是说,历史学习重要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思考,深层反思所学的东西。

比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时候,我通过讲述中英在战前的差别,继而提出: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面对鸦片的输入,如果你是道光时期的大臣,会对道光帝提出怎样的建议?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不断的思考,使问题不断的得到深化,既而引出林则徐禁烟的时代性与合理性。

同样,在讲述《五四运功》一课时,课标中要求学生理解五四精神这一要求。为此,我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心目中的五四精神是什么,该怎样落实五四精神。这样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得出:五四精神首先是爱国精神,其次是民主精神,再次是科学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并在现实行动中有所体现,在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几幅画面及场景;(1)“5·12”汶川地震中,青年人赶赴前线救援,踊跃捐款;捡垃圾的老人也能把毕生的积蓄全部捐献出来,还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迹都是可以让同学从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2)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中,不分年龄、不分肤色的志愿者的合影;(3)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爱,随处可见的义工组织。这样,通过现实与历史的思考,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五四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感,既有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们幸福的远大责任感,也有现实中关爱他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感。进而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我们每年都在纪念五四,纪念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应该从五四青年的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如果在民族的危难关头,你该如何做?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及反思,水到渠成的把一种思辨的精神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有哲人说过:“生活就是历史,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生活赋予了历史课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历史课堂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眼睛来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生活,从而通过体验情感来熏陶情感,反思社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实践证明,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内化所学知识,真正的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林林.倡导历史课堂生活化,《华章》,2010,(34)

[2]宋学英.探讨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