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作者: 陆金华

摘 要:备课组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层组织,搞好备课组建设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但许多学校并未重视备课组建设,存在备课组活动重形式轻实质、重硬性制度管理轻文化氛围熏陶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备课组建设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备课组; 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4-001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也带来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协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一些问题,教师自我为中心的工作作风和研究方式己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所以备课组教师携手合作、发挥备课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是必经之路。

尽管许多学校在思想上认识到备课组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异化现象。在为数不少的学校存在着备课组活动流于表面,重形式轻实质、重硬性制度管理轻文化氛围熏陶等问题。笔者针对以上现象提出本人肤浅备课组建设策略。

一、组建高效合理的备课组团队

1.选好备课组长

首先,备课组长应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作为合格的备课组长,应该是教学的行家里手,能够熟练的掌握本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备课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备课组长要在组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要与教师们多交流,要及时采纳大家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备课组的前进方向。

2.组建有梯队的青年教师发展队伍

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具有发展的潜力。因而鼓励、支持青年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使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研究,提升专业水平,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采用师徒结对子,青年教师和师傅互相听课评课。学校也可以适当的给青年教师机会,让他们上汇报课、展示课,通过一次次的锻炼,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帮助青年教师可以较快地适应教学工作。

二、创设和谐的备课组环境

备课组内部、备课组与其他团体之间,时刻都在交流信息。脱离一定环境的组织是不存在的。因而,营造备课组内教学研究氛围、搭建备课组外部畅通的沟通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1.营造和谐的教科研氛围

同组内教师由于在教学内容上有相通之处,面对学生群体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教师可能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处理上各有不同,开展同组内教师的教学交流、研讨,有利于形成教学合力,取长补短,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

2.搭建备课组外部畅通的沟通平台

首先,加强不同科目组之间的沟通。不同学科之间内容不同,但在知识点上和思维培养上有交叉。不同学科的交流相互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其次,加强不同年级之间的沟通。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加强不同年级的沟通,便于为其提供一个持续的发展环境。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没有了低年级的基础,高年级的学业成就提高就会遇到障碍。最后,赢得家长的支持。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家长参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家长也可通过“在场”感受学生的发展。

三、完善科学规范的备课组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一个组织结构良好、组内外环境和谐的组织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对备课组来说,内化对组织目标和制度的认识、加强备课组的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备课组考核制度,是加强备课组管理必不可少的要素和措施。

1.强化成员的目标意识

每个教师可以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便于创造一个乐于协作、易于协作的氛围,促进组员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协调合作、共同发展。明确制度制定的初衷和目的,加强制度的引导,倡导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现有的备课组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将备课组制度成为教师自己的制度,从而便于制度的推行。

2.加强过程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过程的管理精细化是管理目标达成的前提。对备课组工作的管理,应从“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总结"这四个环节入手,强调对备课组活动的引导和规范。在计划执行中,要严格按照备课组活动规章制度,做到集体备课定地点、定时间,有主题、有分工、有记录,每位成员都必须有思考,有发言;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检查贯穿于实施阶段的全过程,每周由各备课组长汇报计划的开展情况;在总结阶段,除了要认真看阅各项活动记录和有关资料外,在每学期末举行备课组长述职会,让其他年级、其他学科的教师知晓备课组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成效。

3.建立规范合理的备课组考核制度

对备课组的工作情况、教师参与情况、教研效果进行考核是很必要的。对备课组日常开展的活动进行考核,既要看备课组活动的结果,也要看其过程,既要看备课组长作用的发挥,也要看备课组成员的成长。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组长,学校将在评优、晋级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通过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备课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备课组活动要多样化

1.抓好备课组基本活动——集体备课

首先,备课组将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合力分解,落实到人。个人自备的要突出重点,着眼于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设计好教学方案等。

2.创新备课组活动形式

结合学校的教学,备课组应积极开展家常课的听评活动。这种带着问题意识的直面现状的听课评课,少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次都是自我的展示与跨越,都有理论的把握与提升;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教学重点,开展公开课的听评活动。还可以实施“引进来”策略,将其他学校和地区及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实验性学校好的教学经验引入备课组,实现信息共享。落实“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听评课等活动,拓展教师的视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