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美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作者: 王丽华摘 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美术教育,不单是专业技能教育,也更是文化教育。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所以美术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本文从对美术教师自身对人文教育的认识、理解;从美术教师自身修养的积累、提高;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深刻理解、认识、实践、运用、感悟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用理论和事实证明美术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并具体联系自己的美术教学实际试谈了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教育; 人格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60-002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即美术教育是文化教育,而不单是专业技能教育。“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性,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以这样的人文精神统领美术教育,是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可以引导教师走出美术教育的误区,走出专业技能训练的怪圈,使美术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而美术教学中很有必要渗透人文教育。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下面我将试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和思想
作为美术教师,从美术教育的角度首先就要懂得人文教育的内涵和思想。
1.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包括: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2.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教育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学会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3.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生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启迪。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体现人与理想,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二、注重积累并提高我们美术教师自身的多方面修养,尤其是人文素养
每一个美术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自身修养的重要意义,重视自身的修养。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多注重以下几方面的修养:
1.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
要增强人文素养就要积累人文知识。培养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积累各学科的知识,为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2.提高文化修养
(1)一般文化:指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
(2)姐妹文化: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摄影等。这些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3)专业文化:指美术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它是美术教师所应掌握的而又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师的根本。
3.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积累,容易激发教学激情,从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构思教学内容、方法。
4.增强思维活动能力
美术教师要“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能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周围的一切”。这样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锻炼、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出学生丰富独特的想象力。
5.拥有娴熟的美术专业技巧和表现能力
必须长期的练习和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最后才能够使美术专业技巧精熟,才能在学生面前自由尽情地演示,学生也必然为老师精湛的技能而赞叹、折服。
三、改变原有的重技能、轻人文的教学模式,注重美术文化渗透
在美术课堂中加强美术文化的渗透和传递,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化情境。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个性的发展,使美术课堂的教学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如在教学《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这一课,为了引导学生们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的多方位感受,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还引导他们从形象方面去感受、分析,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去理解,从与现代社会人们心目中的美女形象的比较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从而获得了对这件作品的全方位感受、理解、认知、欣赏。
四、创设多元的美术文化情境,加强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条件、情境,刺激潜藏在每位学生心里的激情和冲动,让他们自主地把热情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使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如我在上《熟悉的韵律》时,重在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绘画、诗歌、音乐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同一感受。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展现画面,有感情地诵读抒情诗歌。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画就画。我通过创设一个充满情感氛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感受、领悟、探索、实践中去发现、感悟和展现绘画、诗歌、音乐等的艺术魅力,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使美术课充满了艺术表现、创造的魅力。
五、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体系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教育,其发展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我国特级美术教师李眉云提出“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因此,在具体的人文美术教学中,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来帮助学生逐步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
1.要尊重学生人格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具的人格特点,有的学生喜欢用色彩表达激情,而有的用洒脱的线条表达心境;有的用写意抒发畅快之感。有的用工笔来表达细腻、委婉的情感等,这就是不同的个性和爱好。
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美术本身就极看重个性,就没必要去要求统一,应该给以充分的尊重和恰当的积极引导,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2.为学生创造示范,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关注自身人格背景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一要有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谓之身正;二要有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学养才能,就是学高。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等。“有人格作背景”,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欢迎,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有独立人格的空间,把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要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尊严,“不打、不骂、不罚”,少命令,多建议,使每位学生的人格在集体中都有一席之地;有独立思维的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样的自由空间中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学习。
4.给学生充分展现的舞台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成果。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造就一个富有个性的、具有创新人格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体,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人的培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给我们新的思路。因此,每一名美术教师应透彻理解人文教育的精神;提高我们自身的各方面修养;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更新更科学的教学途径。让人文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携起手来,使学生们在广泛的人文情境中学习美术。那么新世纪的美术教育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3]相毅敏.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