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背后
作者: 张会摘 要:我希望在教学中与学生亦师亦友,体现自己青年教师的魅力,但伴随着我的尴尬是:课堂看似很活,自己却很累,而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不高。如何能做到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在课堂实效上有优势呢?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 深层次研究; 倾听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0-001
刚工作那会对于学校天天提教学常规,自己心里其实很不以为然,认为是应试教育下遗留的框框。而我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一位科学学科内的权威人士说过的话:“只要学生有兴趣,上桌子也不要紧。”这才是我们科学课的先进性的体现。
纵观现阶段的科学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可以说是一种热门的学习方式。但是只要开始小组讨论或者是动手实验,教室显得太热闹了:学生的热情与他的声音成正比。这样的热闹背后,让人感觉到一种浮躁的学习态度,越发引起诸多科学教师的思考:是不是科学课的学习,一定是那么热闹,处于那种浮躁的表层呢?
如何引导学生,使科学课教学进入一种沉稳的深层次研究的状态呢?
一、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卢新祁老师曾简单叙述了他所经历的国外科学课课堂:那种安静的氛围,那种学生沉稳的表现,那种与我们想象中的孩子不大一致的思辨和交流。这让他深刻体会到:虽然我们的学生,他的情绪、心态的基本出发点是好的,表现了他们对科学课的喜爱,对动手和实验那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但是我们喧闹的课堂的背后,体现出了一种属于过于兴奋的、有些浮躁的学习研究状态,而这正需要我们老师正确的引导,将其导入一种沉稳的深层次的科学课的学习中去。
虽然大班化教学,使喧闹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究其根源我觉得应该还是由于我们在实施科学课开始的时候,可能更多地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引导他们热烈的讨论,但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时候相对的缺乏更有力的立规矩的“强硬”措施。
学生的浮躁和喧闹是具有年龄特征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的特质;让他具备安静沉稳特质也不是朝令夕至,是需要教师们长期引导,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引导他们如何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提高自己的研究效率,保持平和的心态。
教学伊始,教师就应注重在学习习惯上立规矩,当然科学课不可能要求学生鸦雀无声,那样的课堂太呆板,无法体现科学课的内涵。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课堂将会出现“一锅粥”的现象。“过犹不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也成为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我自己是尝试着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放开学生,也就是“放一把”。但是在放之前,我又加了个“紧箍咒”,此时就要求“紧一把”,也就是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自由讨论的限度。
小组内部讨论要轻声细语,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控制你的音量,因为我们要避免打扰到其他小组的讨论,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组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别人听去,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这样明确的要求可以使学生较为有序的进行研究,但是学生“规矩”持续的时间是有限度的,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在每节课中进行强化,在不断的训练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讨论的习惯。
诚所谓“紧”“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我们科学课摆脱浮躁的浅层次状态,发展成为安静沉稳的深层次状态
二、平和心态,抓前概念
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借鉴于法国的“做中学”的思想,意思是“Do with your minds”,是一种动手又动脑的状态,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呢?需要教师从几个方面同时做起,形成一个能力和习惯培养的体系,才能得到我们所想要的结果。
扪心自问,科学老师要上好一节课,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准备许多有结构的材料,再加上带班多,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让学生走出浮躁进入平和状态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心态的平和,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抓住学生的前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前概念是指学生没有进行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经验的积累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注重前概念的测试还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让学生在前概念的汇报中对其他同学的知识进行概括,从而与自己所知进行比较,找到区别后就产生了怀疑,从而使科学课从问题中开始,学生找到自己认识的疑点后再进行动手实验操作,去验证自己的怀疑或者观点时,就真正做到了“动手又动脑”,间接也锻炼了学生概括和质疑的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容易使学生在一种平静积极的状态中进入此后正规科学的教育。
三、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
研究过后的汇报成果,如果教师引导不当也容易出现“一锅粥”的情况: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往往使他们忽视别人的表现,只专注于自己的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几个人抢着回答问题的情况,就算是没有叫到的同学,有的会在座位上小声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一个班人数众多,就会形成嘈杂浮躁的氛围,造成学生们重复汇报,浪费时间。
此时倾听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环节我认为应该在开始动手实验之前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在课堂上可以这样处理:同学们待会在汇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听其他小组的意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你们组和他们不同的地方,你可以及时补充你们的研究成果,完整整个实验结论,或者指出别的小组研究的不合理处,来体现自己的聪明和与众不同。
当然这里提到的倾听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还包括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因为只有教师关注学生的表达和倾听,抓住其中的缺陷,引领学生认识自身回答的不足,对学生思维严密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让他们做到三思而后行,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效率。
同样这种条件反射的训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持续长久的,所以更需要我们科学教师静下心来,进行习惯和能力的训练,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会有量变到质变的可喜成果的,因为科学也不是一天就做成的,只有扎扎实实的从细节处做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效率。
浮躁的背后,隐藏着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对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的一些细节问题,只有从细节处抓起,培养学生科学课的“沉稳气质”,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细节决定成败。透过浮躁,迫切需要“沉稳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