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空间,让“创造性教学”活跃在课堂教学中
作者: 孙兴龙摘 要: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个性化的学习氛围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创造教育; 课堂教学; 个性化;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2-001
创造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为创造性教学定下基调。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更让教育界所推崇。前苏联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写入了国家宪法。科技发达的日本,在80年代初就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创造教育。他们的创造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宣传或理论探索阶段,而是已经付诸实践,不是只有少数学校的实验,而是进行大面积的普及化教育,并将其列为21世纪新教育的目标。
在中国,虽然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是直至今天,我认为我国的创造型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就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教育的实践中,创造性思维要在实践中训练和发展。下面是我平时教学中积累的也算“创造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多提一些“微不足道”的想法
当你大量提出微不足道的或者平凡无奇的想法的过程中,首先让你的头脑逐渐运转良好,脑子受思考作用的刺激,改善了它的血液循环。此外,在思想上会发生连锁反应。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下决定,可多想办法试试,就这样,想法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当问题比较复杂的时候,可以先稍作休息,然后进入思考。多列出一些微不足道的、难登大雅之堂的想法,在无意中,这些想法终于会被脑子的某处结合起来,或者会推出意想不到的主意来。因此,无需为推不出一个好的主意而焦躁。此种方法对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十分有效。
二、教学过程不期待标准答案。
曾经听说这样一件事,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呈、气氛活跃。一般认为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
其实,真正沉下心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一个反思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教学目标。我听过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汇报课《长城》,期间问学生:用什么词语最能概括长城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长城”、“举世闻名的长城”,老师都说“好的”。叫了好多学生,最后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的标准答案:“蜿蜒起伏的长城”。老师才如释负重,郑重地在黑板上把这个词语写下去。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必将扼杀个性,扼杀创新。
三、创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一节课,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纳他们提出的建议,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推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教学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课堂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身体活动能活跃大脑思维
想办法的时候,在身边的纸头和黑板上,一边不停地写划着,一边思考着做法,比单纯在脑子里搜寻主意要多涌现好主意。据生理学专家讲,人的肌肉中有一种叫作纺锤肌(感觉器)的,附在它周围的肌肉呈紧张状态时,其本身也受到刺激。这一刺激通过神经传到延髓的网状结构处。网状结构是负责驱除困劲,使意识活跃起来,来自纺锤肌刺激一旦传于脑干,立时作用于脑,从而大幅度地添加了头脑活动的生机。由此可见,打哈欠、咀嚼口香糖、大腿不由自主的摇动、散步,立着看书(腿部肌肉用力)、端坐、坐硬椅子等均为驱除困劲、活跃大脑机能的有效手段,因而只要环境允许,就应大力去做。动手动脚地思考问题。思想的产生不单靠头脑思考,而需动动手脚。动员全身参与其事才能成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活动一下自己的身体,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保证头脑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一个学生没有健壮的体魄,很难应付学习的艰辛。观察一下思想活跃的人开动脑筋过程的情况,他们大概都少不得摆动身体、指手画脚。
五、养成多与他人商量的好习惯
与他人商量,有时比独自一人思考更能使想法得以飞跃。当与他人谈话,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时,需附加各样条件。首先,借助于谈话使脑子逐步地活跃起来。其次,为使对方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当然不能漠然处之,而需在自己的头脑中把谈的资料加以提炼。此外,在想方设法说清楚谈话中出现的模糊之处时,为了使自己的谈话更加通俗易懂,就要采用“例如”之类的比喻方法。比喻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的启迪,它会刺激下一个想法。假如对方是某一问题的门外汉,他会对自己所不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而门外汉有时会从极为荒诞不经、预料不到的角度提出疑问,这固然使人感到不知所措之苦,但它却是一个刺激。由此可见,与他人谈话,是整理思路、活跃思想的极好机会。记下偶然发生的事物,把握所谓的偶然机遇。能注意日常生活中细节,观察细致就能发现许多别人忽略的问题,就能发现新的事物或者新的进展。所以抓住偶然机遇也是创造发明的一种类型。
总之,开展创造性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我们要定时对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把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好记录,作出科学分析;对一些发展潜质较好的学生,可提高对他们的要求,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一些发展缓慢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发展。作为老师,要把创造教育运用到实践中,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思想,掌握创造教育的精髓,行动上遵循创造教育的规律和操作方法,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不断向自己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才能使教育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