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综合性品社课堂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 韩卫强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性质为: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 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困惑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8-001

“综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质,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构建综合性品社课堂存在以下难点:

一、教师对综合性认识上普遍存在困惑

理论上的分歧,使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教师们提出了对课程性质三种典型的理解:良好品德形成是第一位的,社会性发展是第二位的;社会性发展是孕育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课程性质是“思想品德课”,所以“社会”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既然是综合课程,就应该综合思考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但持这一主张的老师困惑于自己实施无道。

二、教师较难摆脱分科课程模式

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综合”意识逐渐增强,但在进行教学时还难以摆脱分科课程的模式。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课程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拼凑或叠加在一起,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大做文章,虽然课堂看似与以前不同了,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则依然沿袭分科课程的方法,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四不像”。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教师对“综合课程”的实质理解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不具备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空环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完整性和配合性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一个表现。这样的课程特征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统整知识的能力。三、缺乏生活实际与品德教育的有机整合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品德与生活实际的“两张皮”现象:教师们有了“生活”意识,却忽视了学生经验与品德教育的和谐统一,表现在教学中过多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表面现象的认识,而不能把这些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为思想道德层面的认识;教师过多注重孩子的体验活动,却忽视对这种活动的进一步总结、点拨和升华,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课后细细品味,我们无法感知课程的内在教育意义所在,这显然是有悖于综合课程所倡导的“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的。

四、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

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领域的教育成功地整合起来,甚至在教学中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普遍感到知识缺乏,整合跨学科知识的能力相对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

五、课程资源的严重缺乏

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特点,表现在教学上,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围绕学习主题,教学时空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这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限的课程资源难于承担综合性的要求。

但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构建综合性课堂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我想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方可构建综合性课堂。

一、构建综合的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处理好品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关系。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后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我们不能单纯进行知识教学,同时也要避免孤立空洞的道德教育。强调以学会做人为核心来学习做事,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综合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制定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和方法等倾向,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三、构建综合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是跨学科的,教材是以综合学习主题单元方式编写的,一般按照“单元主题——课文主题——具体内容”方式呈现,单元和课文内容力求超越学科界限整合设计,因此其承载的教育要求和教学目标也是跨学科和超越分科要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准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设计特点,以综合性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有机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整体实现各领域的教育要求。

四、构建综合的教学方法

由相关学科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其学与教的方式方法必然要求更加丰富、灵活。原来各学科领域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应在新的综合课程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得以综合运用。概括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主要表现为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

五、构建综合的教学评价

综合的目标设计、综合的内容要求和学习活动,需要综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集中表现在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等,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评价。

六、构建综合的合作交流平台

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跨学科的知识。这一方面需要对担任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知识结构和业务方面的培训,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学习和积累,不断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强教研组建设。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注定了教师要集思广益,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为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出努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