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王岭摘 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珍惜问题意识,把课本知识问题化;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敢问爱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问善问。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 转变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83-002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是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根本动力。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珍惜问题意识,把课本知识问题化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理论上讲,“问题意识”的求异特质与科学精神的自由探索和怀疑批判紧密相通。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讲,“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它与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却与人的教育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经常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切入点。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情境,把课本知识问题化,或自己设计或让学生设计,启发学生大胆发问,积极思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最可宝贵的教学资源,必须保护好,培养好,发展好,强化好学生的问题意识,把课本知识问题化、情境化,进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二、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敢问爱问
杨振宁先生曾多次讲过他的一个故事:他的老师泰勒教授几乎每天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十有八九站不住脚,马上会被别人驳倒,但剩下的一、两个问题往往就引出了新的发现。传统的观念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书本知识的传播,课堂教学的主导。这就必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面对千姿百态、变幻多端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总是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脑中悬而已久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要思索、敢发问,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有意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进行提问的信心。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我常常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困惑之处设疑引发辩论。对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不论其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我不予批评,而是启发用另一种方法去思考,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解除其疑问。每个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有趣的评价,不妨多一些幽默感。消除了学生提问题的心理障碍,和学生保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努力培育适宜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创造思维的激活者,而不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问善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开拓的、有适应性的、自觉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能动、独立自主的人来看待,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
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不断发展。真正的课堂还要让学生拥有多种生活的体验、多种情绪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拥有解开疙瘩、战胜挫折的经历,体尝“苦乐年华”的滋味。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教师指导的目的是要使得学生的问题更加有效,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策划好每一节课,认真备好课,明确每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能够以较高的教学技巧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课堂气氛活跃,质疑释疑问题热烈,又使课堂教学有序、质疑有效,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这种教学情境中真正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要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如此的魅力,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比如在学习《竞争合作》这框题时,我首先讲述了一个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王小二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生活有什么区别,便请求观音菩萨带他去看看。当菩萨带小二到阴森森的地府时,看见的都是枯瘦如柴、饱受饥饿的小鬼。“为什么他们那么瘦呢?”小二问菩萨。正好午餐时间到了,只见那些饿鬼的双手上都绑上了一双长达六尺的木匙,围在大锅旁争先恐后地吃,但由于被长匙所困,无法将食物送进口而洒落一地。小二又跟菩萨去参见天堂。天堂内鸟语花香,仙人们个个脸色红润、气贯长虹。“到底他们吃什么食物呢?”小二疑惑了。
其实食物没什么差别,双手也和饿鬼无异。但不同的是,当他们以木匙夹到食物时将食物往对方嘴里送,而对方也将食物送给他们。在大家的彼此默契的合作下,个个丰衣足食。小二恍然大悟。让同学们谈论、交流、思考:小二悟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之中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发现问题,在疑惑中提出问题,在好奇中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丰富情感体验,内化道德原则,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它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做好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鼓励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敢于“钻牛角尖”,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专家,要敢于对权威挑战,对教材提出质疑,要敢于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4.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欣赏、及时引导。对于欣赏者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被欣赏者铭记终身,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②欣赏和赞扬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火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更深刻的问题走出课堂,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辩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