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作者: 许杏泉 季良

摘 要:小学生最主要获取知识的来源是教师的讲授,他们通过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他们获得全方位知识的途径、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阅读,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加强对他们阅读的指导,积极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小学生爱上读书、学会读书,并能享受读书所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基础教育; 阅读兴趣; 读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96-002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学校的图书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图书馆的藏书量在逐年增加,阅读环境逐步完善。可学生就是不愿意去进行阅读,还需要老师强制派下阅读任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家长普遍工作较忙,他们自己平时都没有阅读的意识和习惯,对孩子的阅读指导根本无从入手。于是就会对孩子不作阅读要求,听之任之,把孩子推向学校,以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学好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了孩子阅读习惯的缺失,阅读面的狭窄。

2.学校班级里的阅读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多数农村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孩子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追逐打闹,而节假日里他们则会把时间都用在看电视、打电脑游戏上,很少会有学生会把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学校也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提出统一的要求,进行有效地组织指导。就拿我去年所接手的三年级这个班来说,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喜欢读书,经常会去图书室借书,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课外书,其他的同学要么只是应付老师布置的差事,要么就只读一些漫画书,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爱上阅读,更别提让他们进行自主地阅读了。这还是他们对阅读没有正确的认识,还不太懂得阅读带来的好处所致。

3.大部分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阅读惧怕心理,在阅读时不会进行认真的思考,他们总认为阅读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考试时做阅读理解,他们看到短文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害怕。即使是再简单的题,答案就出现在文章中,他也会觉得自己不会做,让简单的题目白白空着,好像阅读只是学习好的学生才会的,他就等着老师和同学公布正确的答案,这时才恍然大悟,下次再遇到类似题目他还是这种表现。这种一味依靠别人,自己只是作记录的思想,使得好多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连自己会做的题都放过了,最终的结果就会表现在成绩怎么都提不高,而在阅读方面的表现则永远不可能有所进步的。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必要地过好字词句关之外,关键就是要如何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最主要获取知识的来源是教师的讲授,他们通过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他们获得全方位知识的途径,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阅读,是摆在我们教师前的一个难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让学生爱上读书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现在的学校几乎每个班级都会设立图书角,书籍的来源主要是班内学生的捐书。学生的藏书量是有限的,所以图书角里的书一部分可以让他们从家里带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另一部分书则可让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了存放在图书角里。为了让读书活动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保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而又不至于图书丢失,还可指导学生给图书编好号,在书上贴小主人的名字,再挑选出几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做图书角的管理员,由他们来负责图书角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班级的墙壁上还可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或能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运用教室的黑板报来发布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黑板报的一角可开出“我的读书格言”小栏目,让学生轮流书写自己的读书格言。教室的学习园地也贴一些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手抄报和读书卡片供学生阅读学习。每天的早读课上安排学生诵读一些自己推荐的经典名著段落、《唐诗三百首》等等,午休半小时安排学生在教室进行课外阅读,这时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摘抄一些好词好句。这样做就会让学生时常处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之中,他们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从而享受到读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加强阅读指导,让小学生学会读书

教师一定要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好适合他们的读物,合理分配课内外的阅读时间,处理好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导致他们的鉴别能力比较差,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就必须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充分注意书箱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只有这样的书,学生才会有兴趣去阅读。如可以配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学习完古诗之后,可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教学完童话后,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童话集;教学完《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之后,就向他们推荐阅读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学了《寓言两则》,就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和《寓言故事大全》等。清代袁枚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小学生没有过多的钱来买书,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每人购买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放在图书角供全班学生借阅。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书目,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指导读书方法。有的学生读了很多书,可整体语文素养却没有进步,碰到写作文还是一个头两个大。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类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式的虚读,而不是真正的研读。虽然休闲性阅读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纯粹是以休闲为目的,那么学生的思想就得不到一点儿磨炼,语言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当学生有了读书兴趣的时候,就需要适当控制课外阅读中休闲的成分,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悟性。所以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组织各种读书活动,让小学生享受读书

1.书写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摘记本,用于摘抄好句好段,还可以让学生编写阅读提纲、更高层次的就是写阅读体会。多形式的读书笔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应在班里或校内、学校图书室网站上定期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以树立起优秀学生典型。

2.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总是期望能有所收获的,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时就可开展一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还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这样不光能让低年级的小朋友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高年级学生也起到了带头作用,实现了自己一定的价值,从而获得满足感。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能大大激发各年级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3.进行图书漂流。新教育实验提倡图书漂流,让学生在图书的漂流过程中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督促孩子及时地进行阅读交流。这项活动不仅要在班级内进行,还应发动整个学校,在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漂流,甚至校与校之间也可以漂流,这样就能大大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提高图书的流通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与他人进行阅读交流和分享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进行广泛地阅读,只靠读学校发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对教师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组织课外阅读时要因地制宜地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才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颁布

[2]史建国.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3]高薛萍.利用图书室资源,优化小学生课外阅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