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动课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主旋律

作者: 陈明玉

摘 要:新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倡导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价值与魅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活动课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数学知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07-0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笔者认为,实践活动课不仅能够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也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与推理能力,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小学数学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

一、数学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普遍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如果一味的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势必会使他们感觉“枯燥乏味”。开设丰富多采的数学活动课,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而且也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低年级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运用趣味十足的数学游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在学习《平移》后按行走路线设计拖车游戏和猫捉老鼠游戏;学习《1—9的乘法口诀》后,根据算式对应的得数设计拼图游戏;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设计打靶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一些形象直观的实物更能获得感性上的认知和理解。因此,适时的开展数学活动课,可以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对数学知识本身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能说出名称,能正确地分辩、直观感知其特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感受“体”与“面”的联系与变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笔者以给学生“发礼物”的游戏活动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CAI呈现给每个学生的礼物(这些礼物的外形均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形),然后引导学生在礼物箱中找、摸四种图形的礼物交给老师,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然后再让其他同学一起摸一摸它们。问问大家有什么感觉,在哪儿见过这些图形?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对这些物体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感性认知,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中提高了理解能力。

三、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数学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在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数学活动有利于创设出较为逼真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彼此的合作与分享中重新发现问题,并进行认真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面积的求法,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经历梯形面积的推理过程,笔者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前给各小组准备了多种形状的梯形硬纸片,要求学生准备好三角板、铅笔、剪刀等工具,启发学生根据之前掌握的知识对梯形面积进行求解。各小组同学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分别制订了自己的求解方案。他们有的采取图形拼接、有的采取辅助线补齐等方法,使原有图形经过“割补”后再次回归到大家所熟悉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些图形上,从而得到顺利求解。

四、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一直是素质教育的最高追求。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要体现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他们总想用奇思妙想来博得大家的赞许。数学教师可依据小学生的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安排活动课程,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笔者先在黑板上写出“3、30、300”三个数,并提问:“如何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这样的问题新鲜有趣,按照常规思维“300总比30和3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们一时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后,有的学生说:“3元=30角=300分”,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笔者又深入提问:“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最后笔者接着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师生互动中开阔了思维,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活动课是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要多思考、勤实践,争取让更多的孩子融入其中,并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童其敏.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式”的培养,《考试周刊》,2010.13

[2]罗泽伟.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数学才能,《新时代教师》,2012.03

[3]施春燕.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新课程研究》,2009.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