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教学效果探析
作者: 潘茹摘 要:幼儿老师要不断的创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了解儿童,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育,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教学效果; 提高;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25-001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只有让儿童按其精神胚胎的内在的规律自然发展,他才会成功。正如蒙特索利所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一、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
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六岁的时候,考入中学,十岁上了哈佛大学,十六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工作后,他拒绝任何的活动,做一名售货员他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这只是告诉我们除了大脑之外,我们还有感官,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我们才不会痛苦,不会疲惫,才会获得幸福。所以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我们希望能使儿童找到那份自我,而不是让那些被称为知识的垃圾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这就是一种创新,而如果将其运用到幼儿教学中,便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二、幼儿教育要适合年龄特点
普通的教育观念认为,由外界给儿童一些印象(信息),儿童接受了这些印象或信息,并经历反复的练习,就能发展智力。蒙特索利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我们一般认为灌在瓶子里的东西就是他的智力)。我们通常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我知道蒙特索利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智人在智力发展中,学到的所有东西最初来源都是感觉。”所以说,教师不能把幼儿的这种感觉给破坏了,或者我们的行动晚于学生的感觉,那么这是多么的遗憾。
三、注意幼儿的差别
人们是有很多必须共有的东西,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以后的事,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越大就越强,但儿童在小学时差别还比较大,必须要把握好,在没有差别的教学中保护差别。
四、教育要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儿童的整个生命发展依据他自己进行,尽管儿童的这种精神发展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就好比说一个婴儿,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助,他会死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我们的帮助他会死掉,我们就能成为他的“救世主”。尽管我们帮助了他,但他精神的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们只是帮助他形成概念,连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有的小孩子思维的表现非常清晰,有的却不同。他们的反应较快,好象不经过大脑,实际上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较慢,但只要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长大以后,他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创造力并不好。这个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是人为刺激出来的。
五、要培养幼儿的感觉
感觉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但感觉又是心智和理性的归宿,心智发展的目的正是使感觉更明晰、更丰富。所以说六岁以前的感觉训练一定要到位,实际上我们再往前推就是四岁以前,因为四岁以后儿童的其他敏感期就更向着一个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再进行感觉训练,已经为时晚了。四岁以前就要给儿童准备大量的材料。对孩子的感觉训练的另一要点是,在教学时要把相对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感知。比如红、蓝,长、短,大、小……因为物质世界就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的。在对比中发展出的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全面。
六、让学生学会遵守纪律
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首先这样理解孩子,这是最主要的。但在给学生不是真心的爱,学生也会反抗,因为儿童是用心灵感受你,而不是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判定的。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你就会反复做,就变的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自我控制力。而这种纪律也将是最有效的。因为在儿童那里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
七、培养幼儿的学习方法
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用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而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一个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观念一定是平庸的,以此观念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怎能杰出、伟大呢?所以我们要改变一下我们的潜意识,重新获得新的意识转化为潜意识教育孩子们。这也就是一种创新体制。许多的家长总是逼迫孩子学这学那所谓的知识,其实这不合适,对儿童来说,掌握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幼儿期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识能力、认识技巧,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袁小燕.幼儿评语的“三忌四宜”[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6)
[2]虞永平.强化责任激活机制,促进幼儿教育健康和谐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