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反思
作者: 凌剑刚摘 要:职校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改变教学角色,灵活运用教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关注学生个体,体现分层教学,在课堂小结时指导学生反思,促进思维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数学教学; 教师; 学生; 分层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31-001
一、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
长期以来,中职数学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学习动力完全丧失。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一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协作活动和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以教材为媒介,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教师与教材,教师要改变教学角色,灵活运用教材
作为意义建构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内容,还必须要熟悉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配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如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何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与学生探讨和交流?如何在学生合作探究偏离目标时灵活地驾驭课堂而不越俎代庖?教师要从知识传递者向建构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这种角色转换绝非易事,因为前者意味着权威,后者意味着平等,这种转换无疑是一种严峻挑战。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化。由于大多数教师过去耳濡目染的是传统客观主义教育模式,新的建构主义教育模式对他们而言是相对陌生和缺乏直观经验的。但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势在必行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应满足于原有的知识体系而固步自封,而应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吸收新的知识且开拓创新。
由于现行教材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教材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实用性一般。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随时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解决将来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上要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学生与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用数学。”对于学生来讲,不管教师设计多么好的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来的数学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在学习新课时,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设置通过思考和救助就能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斗志。教师在提问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合理问题。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可以设置问题串,一个一个解决,一层一层递进。
中职学生如果引导得当,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和学生理解能力较一般,许多老师在概念的讲解上往往是不大重视,常常是直接给出概念和公式。学生不知道“知识何来”,更不解“知识何往”。比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时,教师通常用演示法或者课件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知道椭圆的概念,学生看后一知半解。如果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两个图钉一根细线,让两个学生在黑板边按住定点(焦点),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同时让其余学生在下面合作完成。看上去多花了一点时间,但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了“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是一个常数的点的轨迹”,很快就可以理解椭圆的概念了,这为后续的双曲线,抛物线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四、个体与全体,关注学生个体,体现分层教学
中职学生多年来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和挫折,他们在学校中处于弱势地位,内心非常的敏感和脆弱。如果有让他们获得胜利,体会成功的机会,他们会非常珍惜。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和提供机会,引导他们成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对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建构活动,同一个对象对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由于各个学生个人的家庭环境不一样,个人原来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不一样,环境也完全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在同一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必然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当堂掌握所有的知识,我们也不要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要注重能力训练和思维锻炼。
教师教学中要处理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教学,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评价时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评价常用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小结与反思,别让课堂小结流于形式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总会留出几分钟进行课堂小结。通常情况下的小结都是这节课所学的重点难点再复述一遍,对于已经掌握这节课内容的同学来讲这是重复,对于还没有掌握的同学来说,仍然无法理解。所以小结应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一种反思和归纳。现在老师能够让课堂“动”起来,但很少考虑让学生“反思他们的动”,反思是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不偏离方向;只有反思,才能促进知识的更快掌握,才能促进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反思是智能发展的高层表现。当然,建构主义中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既要反对机械地对知识预先设定,让学生被动学习,又要反对极端建构主义中强调的学习中非建构主义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生成。学习知识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的场景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即学习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应用知识,如能利用知识进行创新与创造,则是知识应用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要灵活地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吴刚,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02
[2]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01
[3]刘儒德.认知灵活性理论及活学活用[A],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