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探究更有效
作者: 陆姣姣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这门课程中,让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有效性; 多媒体; 创新; 小组合作;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82-001
一、让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相互融合
1.恰当使用多媒体,完善实验课
科学课是以实验课居多的学科,能否做好实验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但以小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加上用传统方法教学往往力不从心。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不同了。如在《生活中的材料》一课教学中,当讲到了新兴的仿生材料发明技术时,我运用了网络中的录像,将鱼在海底快速潜游的情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在视频、动画、色彩、声音的强刺激下,启发思维,开展联想。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创造情感得到了激发,知识的迁移得到了落实,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2.利用CAI课件,丰富观察课
学生常常对实验课很感兴趣,一到观察课就觉得没劲,不能动手做了。运用CAI课件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创设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教学《金鱼》一课时,本人事先制作了一段FLASH及有关鱼的网页。课上,先播放FLASH“鱼类医院”,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就带着这个疑问有兴趣且有目的地通过上网获得想要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得出鱼的共同特征,再解决FLASH中的问题,在网页中还存有大量的珍稀鱼类,学生在浏览时也可以丰富他们的见闻。
二、让科学课充满艺术的气息
1.既当科学家,也做艺术家
谈到艺术,人们常想到音乐、美术。科学课上教师常鼓励学生做一名科学家,而本人认为教师还应鼓励孩子们去做一名艺术家。学生们在搞科学时,以艺术家的眼光来看自己“做”的过程,为自己的“做”锦上添花。在《在星空中》的教学中,孩子们根据黑板上的几颗星,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为这个假想星座的命名而涂鸦了。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对星座这个概念加深了印象,又在科学课上“反串”了一回画家。虽然他们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家、艺术家,但他们始终能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这不就是我们每位教师所想要追求的吗?
2.让欢笑加创意生动课堂
课堂上,如果能时时发出欢笑声,那么本人认为这堂课不要说是成功,至少学生已被吸引了。在教学《保护大自然》中,本人把教材中的三个话题:砍伐森林、污染水源、捕杀青蛙,改成由学生演短剧,说明以上行为的危害。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出精彩的短剧,他们个个都感到自豪,而且对这节课所要重点提出的“环保”做出了深刻的感叹。看来,学生的创意不可小瞧。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他们会更愿意说、愿意做、愿意学。
三、寓科学于游戏
在科学教学中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教学《做框架》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在学生初次尝试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后,我让学生来了一个比赛:比一比,谁做的框架能放上最多的书?在这节课中学生体验了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并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让科学课充满自然与生活的气息
1.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去探索奥秘,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教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树》时,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大树,应该让他们与自然界的大树进行一次真正的亲密接触。在观察体验中,他们看到了一棵真正的大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看到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能学到不少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习兴趣浓厚。这对他们构建起对动物、生物、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关爱周围一切的思想感情。
2.让实验更贴近生活
在学习《摩擦起电》这一课时,课前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把已充气的气球在毛衣上摩擦,然后用气球摩擦处接近头发,可以把头发吸引起来,用气球的摩擦处接触毛衣,气球能吸附在毛衣上。面对这一有趣的现象,学生感到非常好奇,这时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为进一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验材料生活化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
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如一个普通的气球既可揭示空气的存在,又可以去揭示弹性;既可以演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又可以去解释反冲这一自然现象,还可以去体会水、空气的压力和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等。以上材料随处可见,但功能却覆盖全面,一些普通的材料(有时可能是废品),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科学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同一教学过程必然获取的两方面结果,如何能让学生自觉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及其他途径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仍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伽利略说得很对: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装着灰尘的书上去找。我们就应该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更具创新,点燃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拨旺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科学探究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张洪鸣.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施成良.用CAI课件优化自然教学的尝试,湖北:《小学自然教学》杂志,2002(6)
[3]宋营弟.让科学课的生活气息更浓,湖北:《科学课》,2009(10)
[4]《科学课》,201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