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充电”
作者: 丁建伟摘 要:利用多媒体可以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各种外部刺激,深化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欲望。
关键词:小学科学; 多媒体;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87-001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直观性、生动性、开放性、时效性和交互性等几个方面。生动性的小学科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资源素材整合,能变静为动,使得生硬的科学知识转化成生动活泼的知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激活学习灵感。教育家斯多惠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电”住学生观感,化被动为主动
由于小学阶段小学生年龄小、理解有差异,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探究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可以把书本上的文字材料改变为动态,能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共振来提高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转变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来,媒体动态和静态图片演示组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在《反冲》的教学中,可以编辑一个火箭发射、飞机起飞、导弹发射、手枪射击等,让学生看视频,并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发现共同的现象,同时在播放过程中,对关键的画面进行锁定,让学生自己就能找到正确答案。然后继续进行气球反冲实验。通过录像和实验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细心观察,认真实验,发现其中规律。
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寻求真知、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由厌学、苦学转变成为喜学、乐学,这样必将激活与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二、“电”住学习难点,化抽象为直观
恰到好处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使得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唤起了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丰富科学知识的激情。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艺术和效果。
在上《自然界里水的循环》的教学过程中,课文中有一插图。下雨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但“雨”如何形成的原因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于是教学过程中出示组合折叠片,让学生看清“雨”的形成过程,之后分组让学生亲手操作,学生在一片“下雨”声中完成了实验。而后教师再演示《云雨形成多功能演示仪》这个实验,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和“哗哗”的下雨声,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能力锻炼,陶冶了情操。
又如在学习《昆虫》这一课时,学生知道昆虫的概念以后,能否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辨别出哪些才是昆虫,这是整个教学的难点。以蚂蚁或者蜜蜂为例制作一组抽拉片,通过教师演示,将它们的头、胸、腹部位分开,学生马上就能看出它们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直观的表象获取了感知,把概念和“实体”完整地联系在一起。再播放一些动物的PPT照片,学生能马上识别出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在学习情境中引发了学习兴趣,充满了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很轻松的突破了《昆虫》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电”住学习空间 化有限为无限
科学课教学的内容广泛,含盖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有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在课堂中不易观察。多媒体课件储存的信息容量大,可以弥补书本材料内容的不足。它不但能寓真理于具体、丰富多彩的形象中,还可以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呈现在小学生面前;它还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观得到共振,获得良好的科学教学效果。只靠教本和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如在教学《在星空中》这课时,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找到天空中的明显星座,学会观察星座的运动变化,学到辨认北极星、北斗星、织女星、牛郎星及银河的方法。由于受季节、空间、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又因星座距离我们非常远,无法使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必须借助于直观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再现星体的特点,运动和联系,为学生建立起宇宙的立体表象,因而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观察提供一些动、静态图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教给他们观察辨认星座及银河方法,使学生很快归纳出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同时又为以后学习恒星、地球自转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中,月球表面是学生平时不能全面观察到的,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能让学生真切地探索到人类探月整个过程以及月球上的环行山、月球大小、月球地貌等特征;日食与月食现象出现间隔时间较长是平时不能看到的现象,通过观看这两种自然现象的视频录象后,学生就有了感性认识,为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卵石的形成原因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可以播放《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视频,展现大自然中一条小溪的岩石分布状况,河岸上的岩石风化情况等内容,在学生有了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后,再结合模拟实验,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课本中的知识。
总之,充分利用好现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增强直观感染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还能激情添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整体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