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应为孩子更好地发展留有“余地”

作者: 黄琳

摘 要:自主性游戏中如何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呢?公共游戏区——满足孩子们更多的愿望;流动交往——满足孩子更多的需要。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游戏; 体现幼儿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00-001

幼儿园是大多数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而游戏作为这个集体的基本活动,对幼儿有着特殊意义。作为老师,我们所提供的各种游戏场景是否就是幼儿想要的,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真的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吗?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真的能充分得到体现吗?

开学快两个月了,班里的孩子都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就发现有些孩子很喜欢三五成群自己做一些游戏,当我还墨守成规地监守着那些陈旧的区角游戏时,孩子们却早已快乐地建构起了他们自己的游戏世界。

我开始反思: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么,什么都不懂,无非就喜欢拿着娃娃当爸爸妈妈。”可如今这无限沟通的网络信息时代不但拓宽了我们的信息平台,也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博学,他们见多识广,聪明伶俐,天真却并不无知。反思之后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干脆就给孩子们一片“自留地”,让他们自由发挥。

一、公共游戏区——满足孩子们更多的愿望

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于是我们将教室中心空置的版块变成了孩子们自主游戏的公共游戏区,提供包括教室范围内所有可利用的游戏材料,供孩子们自主创设游戏氛围组织游戏,形成了一个类似小区休闲广场之类的游戏区角。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

案例:嘉嘉、成成、小美同住一个小区,他们经常结伴在小区中玩,当然也经常光顾公共游戏区,来实现他们的梦想。我走出教室去其他区域观察时,这里还只是一个空白走道,可10分钟后当我回到教室,眼前俨然成了一个迷你“翻斗乐”,储藏室放着的3片大泡沫垫叠在一起变成了“蹦蹦床”, 嘉嘉在上面蹦得可高兴了,成成正在口对口接2个纸板箱,一会儿工夫爬的通道完工了,箱子前小美撒了一地沙包让我很费解,询问后,小美告诉我这是她做的沙滩,妈妈经常带她到小区的沙池玩,可有趣了。一会儿迷你“翻斗乐”就建成了,快乐的氛围也弥漫了整个教室。

在公共游戏区开展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已经无数次被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所折服。在这个随性、开放的区域,我看到了更多孩子的闪光点,也捕捉到了更多孩子们反馈给我的信息。看到了孩子们那么积极和投入,我真的很欣慰我给孩子们保留了一片自由发挥的“余地”。

二、流动交往——满足孩子更多的需要

45分钟的游戏时间都循规蹈矩的活跃在一个固定的游戏区域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孩子游戏的需要。开始我们很彷徨,虽然公共游戏区的尝试比较成功,可如果让孩子们在游戏时可以自由更换挂牌,交换角色进行游戏,那可就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了,而是我们班整个游戏环境大变迁,所承担的风险极大。我们开始讨论和制定具体的规则。

1.存在的问题

1.1孩子们在变更区域进行游戏时,是否需要更换挂牌来重新调节身份?

1.2一次完整的自主性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主变更区域的次数是否需要规定?

1.3区域中人员流动后,区域物品的整理和维护工作如何承担?

2.针对问题进行的讨论和思考

2.1为了防止部分幼儿漫无目的地自由流窜,到处捣乱,孩子们需要更换挂牌,在征求原游戏区幼儿同意时,两人可相互换牌,各自来到新的区域游戏。

2.2由于在游戏进行中,即使我们规定了次数,也很难监督到每个孩子完成的情况,实施起来相对困难,因此我们不规定换挂牌的次数。

2.3由于孩子们的整理和归纳的能力有限,这样流动以后就更难解决了。我们商讨后,认为还是以游戏结束时,在这个区域活动的幼儿来整理最为合适。

新游戏方式的第一次尝试,现场的游戏实况记录:

实况一: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婷玲从“糖果屋”走了出来,她来到娃娃家,开始找其他幼儿询问:“你和我交换好不好?”问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显然婷玲有些失望,她又来到超市,开始询问“超市”的“工作人员”:“小远,我跟你交换好不好?”小远没有回答,想了想,取下了脖子里的挂牌,握在手里,有点犹豫不决。看到这儿,婷玲急了,抢下小远的挂牌就往脖子里戴,接着一场争夺闹剧就此展开……

分析:婷玲对游戏规则理解比较到位,可是这样的规则却让她在更换游戏区域时变得很弱势,情绪也随之波动,从开始抱着期待的尝试,到后来一次次的失落,到最后的烦躁和急切,可以看出,这种交换挂牌才能来到其他区域游戏的方式存在不足,不但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游戏时间,还影响了孩子们游戏的心情。

3.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

通过两周的尝试,发现新的游戏规则虽然为孩子们拓展了交往和游戏的平台,却也存在着一些漏洞。如孩子们必须通过交换挂牌才能进入其他区域游戏的规定不符实际。那不换挂牌的话,孩子们以什么身份在各区域流动游戏呢?

3.1以区域为单位,挂上该区域挂牌,在该区域游戏的孩子就是这个区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好该区域,并接待好其他区域过来参观、体验的幼儿。而每个区域的幼儿想去别的区域玩可以有两种身份,第一是参观者(客人),到各区域作短暂停留。第二是体验者,就是进入其他区域在该区域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游戏(如到超市当售货员,到书吧当管理员等)。

3.2游戏后的整理、归纳工作也随之得到解决,当游戏结束时每个区域的工作人员当责无旁贷地回到该区域进行整理和归纳。

新游戏方式的第二次尝试,现场的游戏实况记录:

实况一:银行的浩浩对旁边超市的轩轩说:“你们超市人真多,我能来帮忙吗?”轩轩笑着说:“那银行就没人了,人家不能领钱了。”浩浩想了想:“那好吧,我等妍妍回来再来吧。”

分析:从这几次的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比较喜欢这种灵活、生动的游戏环境,在游戏中也注意到了相应的规则,游戏中的交往趋于频繁,游戏的过程也更加自主了,满足了更多孩子游戏时的想法和需求。

虽然这种可自由流动的开放式游戏环境还只是停留在尝试阶段,却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的快乐和满足是我们不断改进游戏的前进方向和动力。

以上的这些探索和思考,少了很多规则,却多了很多自由和快乐,让幼儿真正意义上成为游戏的主人,我们的孩子在区域游戏中能更好地自我发挥,使区域活动这一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成为幼儿更好的互动和交往的平台,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