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探索

作者: 周勇

摘 要:如何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数学学习; 自主探究;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15-001

数学在中职单招考试中占分比例很大,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单招总分,几乎决定了最后的录取情况。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

那么,针对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在整个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具体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1.初始状态的情境

课堂导入的设计,不再仅仅为新课的铺垫服务,它更多的关注如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进而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用置疑的方法引入,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渗透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能够灵活的选择适当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现实化的情境亦或故事式、问题式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如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进而,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尽管数学内容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接受的原型。

2.贯穿始终的情境

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不同的课题,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如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如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情感迁移能力较弱,曾有学生陷入导入环节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久久不能走出。因此,在高二教学中我常常会运用贯穿始终的情境教学。

二、互动学习,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1.预留问题的探索空间

以往的教学,以个别学生发言为主,以教师评价为中心,使课堂上各个层面的学生差异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事实证明,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能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思考、讨论代替不必要的分析、讲解,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意见的交锋,促进思维灵感的产生。

老师提出问题,为学生预留自主探索的空间,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在生生互动,互相启发的基础上,解决了问题,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往往由于解法的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向,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2.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知识的编排往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或者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许多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安排观察与思考的环节,充分挖掘知识间的联系与矛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体味数学之间的链接关系,以激起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热情。

三、团结协作,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团结协作模式,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合作操作,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时机和方式。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决不由教师越疱代俎。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于是他就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讨论的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究”的课堂追求应该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又不断求解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课堂的平等对话中实现着互学互惠,共生共长。我们充分相信学生与教材有独立对话的能力,在课堂上追求“四有”,即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出一种“对话”的情境,追求有语言内涵的灵动对话、有效对话,在互动式对话中实现思维互动,在导向式对话中进行情感诱导,在评价式对话中实现激励肯定,师生的思维在逐层递进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不断深入。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积极创新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