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者: 赵晨光摘 要:长久以来受传统办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本文分别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核心和关键等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如何建立新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市场需求; 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2-141-001
以市场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为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它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以市场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审视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其中,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居其他素质之首。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很高,要使学生具备这种综合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
合作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是在大量产业实践中培养的,而合作教育是其实现途径。从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探索都有力证明,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工学合作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以市场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使此模式有效运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1.课程整合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该整合的必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构建以应用性为核心的模块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专业要以素质能力为主线,按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针对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式教学。例如可以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教学模块。一个企业资金管理从管理过程划分为筹资过程的管理、投资过程的管理、资金耗费过程的管理、收益的实现与分配过程的管理四大环节。对四大环节的间接管理是财务会计课程的任务。成本会计主要是对资金耗费过程的管理,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组织、成本控制和成本监督。这样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在资金耗费环节的交叉,加上这三门课程同时对资金过程的管理,所以三门课程可以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教学模块。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内容的交叉,可以不再开设。为此,可探索采用中级会计考试教材作为高职会计核心课程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核心课程。
2.教法改进
课堂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课题的场所,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借鉴国外高职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采用和尝试新教学方法的原则是注意新方法的实质效果而非表面现象,以及成本效益的考虑和时间限制。可行的方法有:案例教学、团队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辩论、文章研讨等。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等,应抓好案例搜集和整理这一环节。同时应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同时,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3.考试制度改革
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会计专业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以概念性理论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会计专业中大力推行考试改革,尤其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更是推行多种多样的实践考核制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考核方式应在现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创立以质量为核心,以个性化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绩制。学绩制学分制把选课权力转交给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自己的个人优势和特长选课,而且能够在对专业课程投入时间和精力方面有主动权,使他们能够在最有天赋和兴趣的几个方面出类拔萃,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职业与教育,2007/8
[2]魏东新.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