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让爱洒满历史课堂
作者: 张迎迎摘 要:历史课作为散播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感恩教育中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寓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教会学生从爱父母起,树立爱人民,爱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感恩教育;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09-00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古训,感恩、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笔者以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比比皆是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利用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笔者做了些尝试和探索。
一、感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一项闪亮的道德情感。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这是崇高的赠与,我们在珍爱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燃烧出绚丽的光彩同时,应该用生命之光回报父母、回报社会,这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汉文帝刘恒,贵为天子,但母亲所服汤药他都亲口尝试。在位24年,重德治,行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一直到后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令我们感动,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父母的无私与大爱,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素材启发教育学生:孟子之所以会有如此成就是因为孟子时刻不忘感恩自己的母亲,发奋读书,终于能光宗耀祖,大孝显亲。作为现代青年学生我们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我们能为父母做什么?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心灵的触动,升华感恩教育目标。
二、感老师的教诲之恩——尊师重教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科教兴国”成为各国执政者的共识。当今各国之间的较量与其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不如说是人才的较量、教育的较量。因此尊师重教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各国的国策。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讲宋明理学时利用“程门立雪”的故事、讲孔子思想时利用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感恩老师的教育。又如毛泽东曾对自己的老师徐特立这样说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至今,这是教育学生尊师重教的良好素材。再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教育的破坏造成了人才的断层,国家发展的迟缓,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尊师重教的措施(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更应该提倡和发扬,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要求。
三、感祖国的培育之恩——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历史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如利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科学家冲破层层阻挠回到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以培养学生从小立志,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的最高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放眼世界而胸怀祖国,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通过香港、澳门回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感自然的造物之恩——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壮丽的山河哺育了人类,难道我们不该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吗?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我们的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如通过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等史实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爱生态环境,实现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家园。又如在全球化形式下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关爱自然爱护环境不仅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不仅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关乎个人的根本利益,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做一个文明人,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感恩其实并不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润物无声”。
五、感社会容纳之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和谐是当今世界思想的主流,创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相待,和谐共处。大而广之,我们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
和谐的基础是感恩,只有感恩才会有感动,只有感动才会有感谢。如孔孟儒家提倡“仁”、“仁政”等民本思想;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罗斯福新政时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当然社会的不和谐之音让我们引以为戒。比如秦始皇的暴政,赋税徭役兵役沉重,严刑酷法,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秦短命而亡。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矛盾激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和谐社会观教育,使其自觉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实现学生心灵的碰撞、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洗礼。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以历史上的道德模范、以生活中各类感恩典型为榜样,去认识、去感知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诲之恩、祖国培育之恩、自然造物之恩、社会容纳之恩,在行动上去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报效祖国、保护自然、回馈社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让历史课堂因感恩教育而处处洒满爱。我想这就是历史教学中感恩教育的目的吧。
参考文献:
[1]商会雅.让感恩教育闪亮历史课堂——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德育心理论文(更新时间:2013年1月)。
[2]徐丰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感恩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第4——5页
[3]刘蕾.感恩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金色年华(下),2010(11),第193页
4、[4]李德生.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新疆教育,2012(10),第184页
[5]陈相臣.谈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做好渗透感恩教育,中国校园导刊,2011(2),第18页
[6]张朝玉.让感恩教育走进高中历史课堂,新农村,2010(4),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