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难的成因浅析
作者: 臧石头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约占五分之二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作为实施者——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农村初中物理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关键词:初中物理;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11-00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约占五分之二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尤其是农村初中,这个比例更要大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实施者——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社会的需要,积极探究农村初中物理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一、成因浅析
1.学校的设施配备
由于目前物理新教材多数教学内容是采取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的模式,在农村初中,实验探究所需器材寥寥无几,学生感兴趣的直观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又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模式。这个客观的限制,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的兴趣上低于城市中学。
2.教师的教法
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缺乏艺术性,主动探求与改革教法的欲望不强烈,传统的说教模式仍在“横行”,将学生学习的要求与兴趣扼杀。
3.家长的重视程度
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关注的比城里的家长少了许多,受家长的影响,学生厌学的普遍性必然高于城里中学。
4.学生的内在因素
物理学科有其说理严密、教学知识多、单位复杂等特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几种不良表现:(1)消极、厌学。(2)畏惧、害怕,不愿参加物理学习活动。(3)厌倦。(4)自卑。对物理学习丧失信心。
二、实施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进行认知性学习,同时也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只有了解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与学生真诚相待,才会和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发生兴趣。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有些差生不喜爱物理,并不是他们从来对物理不感兴趣,也不是从没认真去学,而是因为他们过去大多只有失败的痛苦,而无成功的欢乐。因此,教师应满怀深情地对所有学生寄予希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具有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需要教师的具体帮助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如其分的赞扬,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不断增强信心,逐渐转化成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他们提高学习成绩。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是“教”和“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组成的统一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全部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自己如何教,更要关心学生怎样学,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指导,突出“授人以渔”的方法教育。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解决教师、学生“高投入低产出”和“分化”严重的难题,首要的是教师要更新教学教研观念,要在教学生会求知上下功夫、做文章,认真研究学习特点和规律,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确指导,以求高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个别辅导,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教学中可进行个别谈心,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对学习不踏实、贪玩的低差生,指明不努力学习的危害,多督促他们学习;对于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应鼓励他们笨鸟先飞,多看书,多提问,多做练习,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并利用自习或课外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对作业错误较多的要当面批改,指明错误原因,详细询问不懂之处,耐心讲解,使后进生尽量弄懂每一个问题,稳步提高物理成绩。
3.突出物理的学科特点
物理学产生于生产实验实践,也在实验实践中不断发展,物理学的全部科学知识和体系都离不开实验和实践。根据认识论和教育科学,人们的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要完成几个循环才能使知识得以升华、内化和活化,并最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样才实现了知识的价值。物理学是科学,科学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更是如此。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就更决定了他们学习物理必须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变化中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求实合作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学生起初之所以喜欢物理,不单单是因为物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理课上有很多实验,这是他们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也是他们学好物理的思想基础。
4.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者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实验现象的趣味性,让知识规律的接受和得出更为生动有趣,让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规律通过形象、趣味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新课引入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过来,纸片掉不下来,连一滴水也流不出来。学生惊奇极了。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教师再把抽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叫两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拉,俩同学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拉不开,使学生既惊奇又确信“大气压存在而且很大”的事实。逼真的实验现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而且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只要国家加大投入,家校积极配合,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消极影响,农村初中学生的物理成绩一定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