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学困生教学的成因和对策

作者: 王丹

摘 要:学困生是初中数学教学经历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本文从数学的角度,浅议学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以及应该做出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成因; 对策; 课堂教学; 形式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34-001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导致其理性思维、数学概括能力、运用能力以及抽象思维水平等都是比较弱的。学困生的出现,造成教师课堂教学的种种困难,诸如进度不能加快、难度不能加深、效率不能提高,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阶段的理科学习,给其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特困生的关注值得引起教师重视。那么,特困生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成因

笔者在初中任教数学学科多年,对特困生专门做了一定的成因分析:

1.数学基础

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本身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质变”,导致其在初中数学某一环节时开始远离班级的平均水平,造成学困。

2.数学思维

有些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较差,对数字、数学的领悟能力往往比一般同学要弱,造成其每一个数学知识点均要比他人用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掌握,随着初中数学进度的增加、难度的加大、问题的扎堆,势必造成这样的学生学困。

3.数学语言

笔者感受到,学困的另一因素在于数学用语,学生之所以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表述不清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主要是因为:数学语言与学生熟悉的自然语相差甚远,数学语言自身的严谨性、条理性、规范性让学生感到难以表述(即所谓的形式化);另一方面,教师没有钻研,也难以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来规范、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数学学法

一部分学困生数学学习难以成功的原因,自然是学习方法的低下。由于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初一新生在学习认识上、准备上都没有达到初中生的要求,又由于刚开始的初中数学比较简单,其会认为初中数学只要按照小学学习方法学习即可。随着初中数学难度的增加、形式化的数学结果随处可见,诸如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平面几何中逻辑证明的开展,二次函数问题的深化,都会对学习习惯不扎实的学生带来致命的障碍。

5.心理障碍

还有部分学生平时基本正常完成数学学习,但是每到考试总是分数极低,造成其对数学科产生心理恐惧,久而久之在其潜意识里对数学产生亚厌恶,形成学困。

二、对策

以上笔者分析了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中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采用相对的方案,转化学困生,提高其数学成绩和数学修养。

1.重视兴趣的培养

初中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逐步形成了教师讲解、课堂听记的学习习惯。但是,这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初中生较为活跃的思维习惯,渐渐地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离不开教师,越来越依赖教师的习惯,通过自己动脑的习惯渐渐被抹杀。笔者想,是否能通过数学丰富的故事情节,历史悠久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偶尔穿插这样的故事,会给枯燥的课堂带来些活力。

2.对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有机融合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的运用,即将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恰当的整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整合创新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不是一句空话,其优点在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在其各自不同的范围之内(据调查研究,学困生更容易接受感性非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知识和问题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谈及,真正落实新课程重要的开发理念:注重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淡化过于形式化的结果与证明。

3.数学语言的传授

华师大张奠宙教授说:“好的老师,就是把形式化的数学用语、书本上线性排列的数学符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明了,”如平面几何中,叙述“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首先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平面内,而不是多个平面,否则也许就不止一条;其次又在理解:“过一点”是要解释可以在直线上,也可以在直线外,即包含了两种情况存在等等。只有这样给他们解释后才能真正达到理解和掌握,才能记得住这种数学语言的表现形式。

4.学困生数学活动培养

美国学者杜威强调,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多使用感知性教学,即“做中学”。笔者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诸如:“小组竞赛式”、“辩论式”、“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等形式,构建一个民主的氛围,便于更多的学困生发言和交流,让其从不敢说成为争先恐后地说。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分开编组,在学困生优先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围绕问题,进行共同学习、发表不同看法、甚至进行教师指导下的变式教学,这样才有数学学习的共同进步。久而久之,在一学期中,多次使用这样的活动模式,学困生对“说数学、讲思维、练变式”有了更好的提高,对数学兴趣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尾声

自古五千年来中国教育强调刻苦钻研。诸如犹太人把课堂教学中的努力、思考、管理称作“重复”一样,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亲自读、说、听,多遍地练习,最终将知识内容融入自身知识体系中。这种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见2007年2月8日《中华读书报》)。这样的学习,也反映了数学学习的部分真理——即学习成果并非唾手可得,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因此,笔者想说,学困生的改变像其形成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工作中要做到“有耐心、有信心”,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成绩也会是一波三折、起起伏伏,教师对他们的心理也进行及时的调节,避免他们重新学困。

参考文献:

[1]王虎.数学的语言思维的桥梁——在初数课堂上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2,10

[2]安庄.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

[3]黎永勤.当前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能力现状及应对设想[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