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感
作者: 李英俊摘 要:毛泽东诗词是一部现代中国的革命斗争史和建设史,它不仅有宏伟瑰丽的革命内容,而且还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在历史教学中引用毛泽东诗词,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关键词:历史教学; 毛泽东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59-001
一代伟人毛泽东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斗争,毛泽东诗词则是对此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堪称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毛泽东的诗词豪放、浪漫,题材广博,内涵深邃,把毛泽东诗词引入历史课堂,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新中国建设史,全面认识伟人毛泽东以及汲取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一、理清历史线索
毛泽东诗词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斗争,形象地再现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生动画面,反映出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这部史诗与历史教材整合后,可分为五个篇章:
1.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和“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
2.1927-1937年,十年土地革命时期,工农革命蓬勃发展,军阀混战不休,中国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出现了新的高潮,在这期间,毛泽东相继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等作品,全面反映了这一期间欣欣向荣、不断胜利的革命形势。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作品,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忆秦娥·娄山关》中一句“从头越”更昭示出遵义会议的意义。
3.日寇侵华期间,一阕《沁园春·雪》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正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全民族抗战取得了百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4.1945-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蒋家王朝覆灭。
5.1949年建国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时期,六十年代反对国际反华势力时期,都有不少作为时代强音的诗词作品产生。《念奴娇·鸟儿问答》“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这几句词用最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某国际势力胆小怯懦的形象。
二、诗教人生
毛泽东的诗词中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地方,词句平淡无奇,基本上看不到什么生冷字。然而就在这种看似不经意中,表现出伟大的情怀,磅礴的气势,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哲理。毛泽东的诗词,无论写景、咏物、或是抒情、喻理,都为言志。“能使昏睡者惊醒;浑噩者聪慧;冷漠者燃烧;狭隘者博大;轻贱者深沉;软弱者坚强;游戏者庄重。毛泽东的人品和诗品,拥有一份民族人格建设的价值。”
毛泽东生于1893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成长于多灾多难的时期,经历了一个由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发展过程。他之所以能完成世界观的彻底转变,很重要的原因是时代与环境对他的影响和造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代的召唤激起了毛泽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动着他去主宰历史的命运,去拯救灾难深重的民族。毛泽东诗词中充满了打破不平世界、建立新秩序的抱负和追求。《念奴娇·昆仑》一词,在毛泽东那举重若轻,玩昆仑于股掌之间的豪迈气慨中,奔腾着他藐视古今的远大抱负和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它形象地揭示出许多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闪烁着深刻的理性光芒,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等诗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使诗情与哲理融为一体,撼人心魄,成为鼓舞人们意志的警句格言。仅就审美内涵来说,毛泽东诗词所给予人们的要比一部单纯记载史实的历史书籍来得广泛、深刻和丰厚。
三、意料中的收获
当历史课堂一次次地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一次次的解读,也一次次接近了伟人毛泽东。一部中国革命史讲完,学生也对毛泽东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渴望,有了进一步探究的行动。查资料、做课题、写小论文、开辩论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形象日趋丰满,
有学生引用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H·哈特的评价:“毛泽东的排列略高于乔治·华盛顿,因为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毛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等人要高不少,因为他对将来的影响可能比这些人要大得多。”充分肯定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历史功绩。但也有学生认为毛泽东主政时期长期执行的“左”倾政策、尤其是文革给中国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灾难,让中国文化和教育等事业遭到破坏,大量知识分子遭红卫兵等人批斗或折磨致死,甚至连义勇军进行曲填词作家田汉以及建国将领彭德怀在文革中含冤及折磨致死,文化大革命导致日后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一片人才断层,知识断层等一系列恶劣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发展。
经过争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领悟到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即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还要注意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防止以偏概全,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最后教师引用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结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李人凡.鲲鹏之路——毛泽东诗美发展论纲,文艺研究,1998,4
[3]胡传雄.毛泽东诗赋人生,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