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金丰华

摘 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既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中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新理念,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人才作贡献。

关键词:健康第一; 中学体育教学; 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58-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仍有违背《决定》的现象,如抓少数,不抓多数;忽视健身体育、愉快体育和民族体育;体育教学评教公式化,戏剧化;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等。

中学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决定》,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上好体育课,提高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人才作贡献。在此做些思考,与同行共勉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传统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关心不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为此,中学体育教学首先要体现现代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学,如体质健康锻炼、娱乐教育和全民健身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爱好体育,积极参与,增强体质,终身受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学校、社会的第一要素,是当务之急的大事。为此,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首先要重温毛泽东1953年6月30日作的重要讲话:“我给青年们讲几句活: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牢记毛泽东作的“三好”重要讲话,实实在在爱护学生身体,让老人家看到现在的学生“多玩一点,多娱乐一点,要蹦蹦跳跳。”倡导文化课高效低荷课堂,反对搞题海战、疲劳战、消耗战、排名战和以牺牲学生健身愉悦、兴趣爱好为代价获取分数。其次,要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创设问题情景,把课上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人格教育、团队教育、耐挫教育、竞争意识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培养体育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使之更有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二、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体育教学偏爱体育基础好的,忽视体育基础差的学困生;强调标准化、统一化,忽视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特长的发展;以技能达标代替体育教学,忽视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对上课不听话的学生,不能耐心说服,常采用简单粗暴的体罚方法,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赋予教师新的教学任务和职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人人喜欢体育,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为达到上述要求,中学体育教学要不折不扣地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其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运动负荷、教学设计、电教媒体等方面都得考虑学生具体情况,尤其要体谅理解体育学困生的情况,让学生愿意、乐意。教师不能想当然,随意砍掉体操、韵律体操与舞蹈内容,不能只教自己擅长的项目,不能厌弃很难教的但锻炼效果好的中长跑项目,新大纲中的健身体育、民族体育以及与健康相关的营养、保健、生理、心理健康的知识,都应向学生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在体质上有所增强,在特长上有所发展。并且通过体育教学,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并能深刻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及家庭、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发展个性,增长运动能力,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三、开展教学互动

体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呼唤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教学互动主要是师生、生生双边、多边活动。在互动中,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相互讨论、相互观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堂体育课如没有互动,全由教师指手划脚,忙前忙后,气喘吁吁,唱独脚戏,课就没有生命气息,学生没有劲,不主动,不积极,这种课学生不欢迎。如一场三对三教学篮球比赛,同伴间必须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教学比赛任务。学生通过教学实战比赛,懂得若同伴不小心将球传给对手或走步犯规,不能埋怨、责怪,要相互谅解、鼓励,方能打好球。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互动协作,积极性高涨,学到技术,增长才艺,达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互动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借助于互动来认识或证实自己能力,并把它表现出来。教学互动不能玩花架子,尤其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常发现事先叮嘱好,谁出来表演?谁出来讲话?表面上看课上得很有章法,一环扣一环,互动顺当当,但你仔细观察,学生在演戏,做作,且生动活泼。教师不能框牢教学互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意向的深化,教师应让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生疑、质疑,如有学生提出与自己甚至与权威不同的想法和意见,给你惹点麻烦,你不能恼羞成怒,斥骂学生:“你以为你是谁啊?真是的!”“你怎么会这样说?胡思乱想!”李克强参加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做最后发言,为“插话代表”鼓掌,这是多大气度。教师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剥夺学生话语权,应持民主、和谐、宽容、理解、赞赏的态度,以宽容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长者风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真诚的赞赏、激励。师生、生生互动过程对课程知识进行价值选择,这种撞击致使埋藏在师生生命潜能中的创新思维火花喷发。因为只有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学互动,(下转第180页)

(上接第158页)才能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健体,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力和创新力。

四、必修课要上好,选修课要加强

在校学生都应按大纲要求上好体育必修内容,达到标准。在此前提下,体育教师还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学校传统特色项目和学生喜爱项目的选修教学。体育教学选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一至二项特长运动项目,自己特别爱好,并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掌握一定的锻炼方法,这对培养体育的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发展体育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积极抓好体育选修课教学,让它在课改中有应有的地位,并要创造条件能够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器材不足的要添置,师资技能方面短缺的要进修,如有些学生喜欢最近时尚的轮滑与体育舞蹈,学校领导也应派人去培训,总之要提高选修课的质量,使学生尽快掌握自己所选项目的基本技术且有表现展示的机会,如组与组、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举行灵活多样的群众性体育锻炼和体育友好比赛活动,既能练身体,长技能,强筋骨,又能培养现代人的素质,有社会责任感,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时代有自己的体育爱好项目,培养了健身能力,养成了锻炼习惯,他们离开了学校也会千方百计挤时间参加健身锻炼活动,甚至带领家人和朋友一起光顾运动场馆,参与健身锻炼,欣赏体育,享受愉悦,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五、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现有的大专生甚至本科生上课吸引不了学生;有的不会写专题总结;有的不会写课题研究的简单方案;有的不会统计汇总体育资料等等。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主观努力不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有些函授进修要求不严,容易了些,有的甚至只要多交点钱送点礼就轻松过关。

《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贯彻《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离不开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师资,既是新世纪历史使命的需要,也是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那么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教改,提高教育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能力,树立创新发展的业务观;学习进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经常反思,树立崭新发展的业务观:选一些应用性强的课题,下功夫,顽强实践,树立独立的学术观;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观;乐观豁达,兴趣广泛,生活习惯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工作中,学校领导要有远见卓识,注意激发教师深层次的需要,使每个教师都有不断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尤其对成长与发展特别迫切的中青年教师,更应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为他们创造发展与展示才华舞台的机会与条件,鼓励他们教学创新,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让他们勇于实践,主动探究,不断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当学课、学术带头人。这样做,既能有效地促进创新,促进发展,使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脱颖而出,又能推动群体,影响和带动一大批人,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目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