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乐学、快学”的教学探讨

作者: 鲍樟军

摘 要:生命在于运动,“动”不仅是人的本能,更是生命的必需。体育课如何让学生乐学、快学,值得深思。本文结合鲜活生动的教学实例,介绍了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多种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比对与分析,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体育课; 乐学快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67-002

快乐学习模式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从情感入手,使学生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发展的适合于中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实现了由“单向注入”向“多向聚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枯燥式”向“快乐式”的转变。

体育课是一种师生互相交往的社会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作用。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学快学”呢?就这个问题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巧妙运用小老师,让学生真正“乐学快学”

在自主中快乐学习,在自主中快速学会。巧妙运用小老师这种同伴学习的方式,是体育课堂常用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在快乐中快速学会。

1.1每届初一新生中学生系列广播操(放飞理想)的教学,由于这套广播操的节奏快,动作结构与变化也较复杂,许多教师在这套操的教学时,都颇感费神费力与费时(通常要用4-5节课);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这一套广播操的教学,缩短课间操新生直挺挺地当“看客”的现象,让新生快速融入大课间,为此,教学时我采用了形象化、幽默化等生动的教学手段,将各节操依其特征进行了“形象化”“幽默化”命名:如伸展运动我就形象地称之为“健与美的展示”,体转运动称之为“武术操”,全身运动称为健美……经过命名,充分挖掘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运用互帮互教的生生互学互助形式,把各节广播操编制成“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每组跟教师自选学一节),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形中降低了掌握动作的尺度与难度,加快了学习的进度。

具体的做法:激发兴趣是关键,自主学习做保证,亦师亦生是巧门,快学乐学总方向。课内先组织学生集中跟老师练习,等学生脑中对整套操的动作形成整体轮廓,激起浓厚的求知欲时,再将学生按各自的兴趣分为若干组(每组一节,全套操可分为9节)分散练习,各组正确熟练地掌握好一节动作后,同学间再运用争当小老师的亦师亦生互学帮教方式(教会其他同学这节操后,再学习他们所掌握的各节操),利用课内不足课外补这一方法,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直致全套动作完成为止。

这种方法对其他内容的教学也同样适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效果也好。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弥补体育课时少,课内时间不足,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内45分钟的效率,让学生学会利用课余课外时间以拓展课堂空间,将课堂延伸向课余与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学互教的能力,在快学中体会乐学。

1.2立定跳远的教学,我发现: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跳平台、台阶以及负重蹲跳和运用橡皮筋依次跳过不同高度和远度等方法都可以提高弹跳力及形成良好的收腹意识;告知学生各种辅助练习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安全)后,再制成“菜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快速起跳和充分收腹是立定跳远练习的关键。至于选择何种方法练?则由学生自己定;教学时喜欢橡皮筋运动的同学就到橡皮筋场地练习,对平台感兴趣的学生则选择平台练习,认为台阶更适合自己的就面对台阶练习,教师不再是领着学生练,而是“点拨”启发他们练,尽己之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自主练习空间,使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学生学的更快,“动”的更欢,师生互动更默契(我们对体育科任教师教学满意率调查,五年来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率逐年递增,2007年90.12%于,2008年94.43%,2009年97.12%,2010年98.61%,2011上学期99.21%)。

2.设计教学悬念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教学悬念”,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开拓学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置”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这样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2.1耐久跑的教学,学生往往会有恐惧、厌倦的心理,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逼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圈地跑,学生甚至会谈跑色变。我利用学校有限的场地设计教学悬念,使体育器材草木皆成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迁移学生练习时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掌握和提高技术与技能,操作简单见效快,深得学生喜欢;具体做法:将现在流行的定向运动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环境,以校园定向运动的形式进行耐久跑教学,首先巧设情景,将校园内的各种场地按一定的顺序设计为若干站(藏宝点),再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而后将示意图及要求用教学卡片的形式分发给各组,学生拿到线路示意图后自行确定前进的次序,游戏以全队(最后一位)到达为准,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集各种综合素质发展于一体。我在教学中曾出现了这样一幅动人的场景,有一位同学因前几站跑的过急以致出现了运动性腹疼,同组的同学发现这一情况后,合力相助,拉、推、背、抱齐上阵,全组胜利地到达了终点,确保了小组集体的荣誉,充分展示出集体的力量,更培养了学生的情怀,课在这样的境界中得以升华,我受益匪浅!用游戏形式迁移学生“跑”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忘我的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可谓事半功倍。

2.2再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我将平时学生喜爱的跳橡皮筋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收腹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消除不良心理影响,效果同样好。具体教学方法:首先设计橡皮筋的游戏方法与规则,而后设计情景,跳法要体现出高与远的适度性,让学生由低到高逐渐跳过不同高度橡皮筋,以巩固和强化立定跳远中的收腹动作。再让橡皮筋的高度再由高到低,并且在不移动起跳点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落地点的距离,以强化学生的落地举腿动作;通过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玩”中发展弹跳力,形成良好的动作习惯,提高立定跳远成绩,意义深远。

2.3把“舞龙”“舞狮”等传统乡土活动内容引入教学,将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稍加修饰后以趣味橄榄球的形式,用游戏形式融入课堂教学,有趣且值得推广。而短跑、投掷、跳跃与各种球类内容的教学,游戏的运用更成时尚,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更好,自主性主动性更强。

3.结合学生实际与年级,因材施教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我看多年来我省体育课的教材,发现80年代教材是按年级定内容,且对每一课时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与安排,教师上课只要按部就班即可;九十年代到新课标实施前的教材,内容有增减,但按年级分段定内容的惯例未变;新课标教材[2002年浙教版体育(水平4)7~9年级教材],它一改以往教材的惯例,教材只设目标,内容可依据需要而选定,教师选择和开发的空间得到了拓展。新教材使用后,又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内容前沿,变化也更大,独立性完整性更强。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能否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具特色、更富挑战性?

我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为导向,依据学生喜新、好动这一心理特征,紧扣教材,有选择地将有些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顺序的调整,并以此为突破口,灵活科学的运用教材,系统地分步施教,使之甄别于以往的体育教学。具体操作归纳为三句话:初一,领着学生练全面;初二,巧设情景练提高;初三,选择练习花争艳。(初一多“压”点、初二“哄”着点、初三顺着点)

3.1好动好奇是初一学生个性的主旋律。他们的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望强烈,技术动作掌握快,体育课练习常乐此不疲。据此,我根据本地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把初中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完整、系统地浓缩到初一阶段进行教学(第一轮),目的是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形成系统、完整动作意识,做到心中有数。如传统的铅球投掷练习,教材内容是分三年递进式设置的:初一原地推铅球,初二上步推铅球,初三侧向滑步推铅球。这一设置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然而教材的连续性不强,学生对原地推铅球和上步推铅球是为侧向滑步推铅球做铺垫的这一目的不明确,学习的效果也不佳。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单个垫步动作特感兴趣,且易掌握,练习效果也好。于是我就直接将垫步推铅球这一动作教给学生(2001审定的水平四教材中投掷内容就是垫步侧向推实心球)。结果我校学生推铅球这一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兄弟学校,并在我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连续三年夺冠,成为一大亮点。再如球类中的篮球教学,如果我们再延用传统的习惯教学,初中三年各学各,那么动作的连贯性系统性将受影响,也与现代学生的求知需求形成反差;我的教学是这样进行的:将各种传球、运球、投篮的方法,从初一就全部教给学生,而后再用教学比赛的形式去完善进攻与防守的内容,初一学全面、初二来提高、初三再完善;这样动作系统连接更紧密,效果不错,学生喜欢,学的更快、更欢;好奇就让其“探”个够,喜欢就让他们“动”的爽,不失时机的在初一“压”学生多学点,抓住了初一的“压”,才能把住初二的“哄”、推进初三的“选”。

3.2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生活磨炼,对环境已逐渐适应,个性化也趋向沉稳,可以说是年轻的“老兵”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也初具雏形,单调、枯燥、泛味的学习内容往往会被动应付,其惰性已较明显。如不善诱善导,课堂中就常常会出现游兵散将,要么站着,要么静坐,总想着法子躲着教师的视线,一句话,就是不好动。我认为:“发展与提高是初二教学的主题。”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更要用事实和本领说话,挖掘自身潜力,不断给自己充电的同时,更要注重教法的钻研,我对初二教学用的最多的是教学比赛,用竞赛方法,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在竞赛中发现问题,在巩固中提高,学生乐学,见效快!

3.3初三同学个性更趋沉稳,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更迫切更强烈,通过两年的学习积累与巩固提高,他们已为选择性教学和自主学习具备了各种条件。这时的体育课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还继续领着学生走,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受到制约的传统教学;二是“一只哨子两只球,学生老师两头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动”的积极性,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意义更深远。初三的体育教学,我非但不清闲,反而是更忙更累了。不仅要善于捕捉发现和总结学生课中出现的优缺点,扬长而补短,更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许多同学如不善加诱导则会把选择性教学混为自由活动,而自由活动又会理解成“满天飞舞”甚至是无所事事)。如球类与田径的教学,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NBA和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田径等各大赛事的精彩画面了如指掌,他们的模仿欲望和模仿力远在教师之上。此时老师只要适时指点,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练习空间,体育课中就常会惊现智慧的火花,学生展示才华竟当模仿秀的同时,无形中也带动和增长了同伴以及自身的技艺。教学时我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各类健身场馆及器材,只要是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教学原理的内容,我都尽量给予满足,但不是一味迁就,而是有的放矢。对每节体育课都左右权衡,系统分析,顾全体育升学加试和其他各种周边因素。比如:跳是弱项的同学,课堂中他就多进行一些发展弹跳力的练习;而投掷项目较弱的学生,则更要给他进行一些臂力与爆发力练习,通过补短使身体综合素质平衡发展。通过多年的对比实验,我校的体育健身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已成为我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体育课的教学,一切要用事实说话。既要避免片面的求新立异,又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活用教材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具特色、更富挑战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菜单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象化”、“幽默化”教学,把生活现象融入体育课堂,让学生乐学;游戏化教学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学的更快更乐。这些探索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杨贵仁.让同学们动起来[J] 体育教学,2004,1:卷首

[2]吴纪安.体现改革理念的一节课[J]中国学校体育,2002,3:2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6-224

[4]赖天德.学生的运动兴趣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J]体育教学,2005,5:卷首

[5]王兴发.橡皮筋游戏“四结合”[J]中国学校体育,2006,8:72

[6]毛振明,赖天德.试析体育教学的主轴线[J]中国学校体育,2007,4: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