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之我见
作者: 张玉珍摘 要:我校非常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经过3年来的探索,已经掌握了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学习状况,亲情沟通与需求状况,品德养成途径,关爱工作的策略与方法,形成了长效化关爱工作机制,构建了关爱工作网络,逐步向常态化转变与发展。
关键词:课题研究; 情感教育; 体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66-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着城郊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及城边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经问卷调查、分析总结,现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弱、生活习惯差的问题,结合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关爱策略:
一、消除情感障碍,平衡学生心理
1.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普遍具有以下缺陷
1.1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比较普遍。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亲情欠缺, 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呵护,久而久之,在心里留下了阴影——自卑。长期的自卑,最终导致交往障碍。
1.2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个别的具有攻击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1.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散漫,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说谎、不完成作业、逃学,欺负同学、打架、沉迷于游戏等行为。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2.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我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策略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由陶行知先生的话可见,高尚纯洁的师爱,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会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家庭结构和背景决定着他们大多缺“爱”,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是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教师根据流动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伸出温暖的双手,通过正面引导,逐步化解孩子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理解父母的艰难,学会对父母感恩。
2.1平等交流。人格上的平等是交流的前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主要通过情感交流实现。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需要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但又不能太露痕迹,有的时候,一句贴心的悄悄话便能温暖一颗幼小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效果。
2.2真情付出。教师的爱和母爱一样无私,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因此,关爱留守儿童,我们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留守儿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可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二、在活动中体验温暖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的关怀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最好的补偿。因而,我校积极为留守儿童成长搭建关怀平台。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以先进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我校主要采取体验教育,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亲情。学校、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携手,关注孩子的一切言行,走入孩子的心灵,开展手牵手帮扶、小学生才艺展、少先队广播站征文、班级主题队会、文艺汇演等活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教育熏陶他们,而且只要老师积极地鼓励,他们在活动的舞台上就能崭露头角,在集体的怀抱中感受温暖,在他人瞩目的眼光中重塑自信;同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亲情电话、设立亲情信箱和校长、班级信箱,给予温暖,赋予关爱,体验友情,让这些学生不再感到孤单、寂寞,不再觉得自己无人问津;鼓励孩子与在外地的父母多联系,让孩子远方父母的情感不因为距离而送达不到孩子身上。
尼·德·列维托夫指出:“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进的可能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学生现有的优良品质和各种表现上。”课题组教师运用激励功能,通过系列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校生活得充实,逐渐弥补家庭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促使他们不但体验到“爱”的美好情感,而且鼓励他们在为班集体服务、为他人着想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树立自信。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管理。用星星火炬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灵。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多帮助“留守儿童”,多用爱去滋润他们,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阳光和雨露,拥有温馨和亲情,拥有微笑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