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

作者: 张明琴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是以物为本的、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方式,目前面临着诸如资源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挑战,必须加快转变。

关键词:发展方式; 挑战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24-001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是以物为本的、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在: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过度消耗资源环境、过度比拼低成本优势、过度牺牲社会福利。从历史来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功不可没。但是今天来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发展代价也越来越大,难以为继。

一、资源结构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经济的高增长,是以大量的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的。我们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消耗的3-4倍。2003年,我国生产了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能源和原材料的30%-40%。2009年我国消耗了世界46%的钢铁,43%的煤,48%的水泥,仅创造了7.3%的GDP。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9.5%,一次性能源消耗达32.5亿吨标准煤,能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像这样的过度依赖、高消耗、破坏性消耗,导致了资源支持发展的后劲越来越不足。况且我们还是一个能源小国。我国石油总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石不足5%,铝土矿不足2%。人均资源更少,我国耕地草地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能源占有量为1/7,其中人均石油仅为1/10,人均天然气为1/25。资源是个小国,人均量更少,增幅又这么快,很难支撑。现在我国资源消耗的对外依存度很高,比如,60%的石油消费量需要进口,2/3铁矿石需要进口。问题是,资源依赖进口,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能不能买的起,由于中国巨大的需求量,几乎现在到了中国买什么,什么就会涨价的地步,这么高的资源价格,我们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二是能不能买的到,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极具恶化和不稳定,越来越多的原材料供应变得相当不稳定。三是能不能运的来。中国从地球的西端运送物资回来,必须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周边都是美军的基地,因此,一旦美国要对中国采取行动,封锁马六甲海峡,就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总之,过去那种依靠“资源红利”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将面临挑战。

二、需求结构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在这三十多年里发展很快,但基本上是靠投资驱动。谁投资,当然主要是政府。政府投资,钱从哪里来?无非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向政府倾斜,多积累。那么,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政府留的多,老百姓自然就少了,老百姓没钱自然就不消费了,有人称之为消费梗阻。内需不振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大阻碍,直接导致中国发展的持续动力不足。现在,产能过剩成为我们当前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有人说,国内需求不足,咱们出口。对呀,方法不错,事实上,好多年了,我们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需拉动的。假设如果外需源源不断,那自然是形势一片大好了。但问题是麻烦来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外需的消退使我们雪上加霜。更麻烦的是,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面对强势的中国制造,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如美国提出了“再平衡”和“再工业化”战略。过去它靠进口活着,现在要减少进口增加出口。美国过去一直是负债消费,现在开始强调储蓄。五年以前美国是零储蓄率,奥巴马上台以后,储蓄率上升了5个百分点。美国储蓄率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5000亿左右的消费数量。美国、欧盟等增长方式的转变,再次提醒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靠大量的顺差来拉动经济增长了。

三、产业结构面临挑战

中国的产业结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叫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首先,第一产业不稳。中国人靠天吃饭,农业脆弱的问题依然严重。如果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解决农业生产设施的问题,中国人的吃饭困难、粮荒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阴霾。其次,第二产业不强。我国经济这二三十年确实增长得很快,“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但是,我们是处在世界工厂产业链的低端,更多的行业都集中在加工组装领域,一些规模很大的加工厂,其实只是“生产车间”。产品的上游阶段,如研发、技术、设计等等,这些高附加值环节,往往是“人家说了算”。现在,我们技术进口的依赖程度超过50%,大量的专利技术和设备是进口的。由于产业缺“芯”,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靠国外,所以,大量的产业利润只能拱手让给外方。再次,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010年,我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43%,而发达国家处于我们这样的工业化水平时,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50%以上。美国现在还是超级大国,但是美国整个产值中间,70-80%都是第三产业。

四、城乡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分配结构面临挑战

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农业投入,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遏制。2010年仍然在3.23:1,加上城里人享受的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产品,实际城乡收入差异在5:1到6:1之间。另外,中西部发展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1980年GDP的份额,东部占50%,中部30%,西部20%。2011年GDP的份额,东部占60%,中部24%,西部16%。这种差距的存在,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这些年生产过剩,内需不振,经济增长靠出口拉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民无钱消费。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农民不消费,谁都受不了。另外,差距的拉大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穷生斗,富生安,古今中外,所有的造反战乱无不从贫困开始。

以上表明,过去那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挑战,甚至说是困境,所以,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真正探索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这既是增强抵御国际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中深层次矛盾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是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根本举措。正像十八大报告所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战略抉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