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民办高校生存发展之道
作者: 杨军摘 要:本文试图从民办高校地位及定位、民办院校个性化发展模式、改善策略、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的关系等几个维度去探讨民办院校如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场域中获得生存,进而实现长久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 私立大学; 民办院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33-001
近几年,提高高教质量备受关注,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在美国,一流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学,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民办高校应该怎样突破发展瓶颈,走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特色的办学路径呢?它们应该如何准确定位,确立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呢?民办大学与公办院校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基于对这种种问题的追问,便有了下面的思考。
一、民办高校应精准定位并与公办院校具有同等地位
迄今,社会公众对于民办高校存在很多偏见。此偏见影响着学子对高校的入读选择。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民办高校须具有同等地位,让其参与竞争。近年来,政府针对民办院校发展制定了多种法律制度,但这仅给民办高校提供了准入门径,实质上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办高校被放在第三批次录取的做法显然有待完善。民办高校理应积极寻求独特发展路径,如安徽新华学院就依托新华集团不断尝试,完善就业通道,使得就业率连年攀升;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依靠自身的计算机实力也渐趋步入成熟发展轨道,安徽外国语学院紧紧抓住安徽对外开放形势,建立毕业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实训建设还受过国家中央财政的支持等。这些民办高校的发展都得益于自身精准的发展定位,不盲目扩张,不随波逐流,不卑不亢,踏实进取。正因如此,民办院校的前途是光明的。
二、民办高校需要正面问题,努力建构个性化发展模式
不能回避的是民办高校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纵观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史,不难发现其在发展过程常出现以下问题:首先,民办高校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同时缺乏权威的客观标准,领导层经常变动。有些民办高校决策权掌控在董事会主席手上,这不可避免地在决策时会掺入主观性,也隐性地削弱了民办高校的凝聚力,因此,民办高校需建构客观权威的领导聘任制度,让其形成自在的权威而有心理安全感,全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当中。与此同时,建立中期考核制度显得十分必要,让学生参与评价,选举优秀学生代表加入到学校管理队伍中。此动态考核体制能改善管理层的不稳定性。其次,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有待完善。笔者长期观察发现,民办高校在人事聘用方面首先考虑的是机会成本问题。由于办学经费需自身解决,使得民办高校在运营方面极力减少成本。如有些民办大学聘请应届本科生担当教学,许多学生对此抱有不满,形成敌对情绪。此外,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看不到发展空间也就动力不足。笔者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印象是两极分化,即老龄化和青年化。有些民办高校为了增加光环,聘请退休的知名学者和教授。他们的学问高深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学的状态有待商榷。另外是青年化。民办高校需要建构与国内一流大学优秀教师进行交流的绿色通道,像精品课程网的建设。最后就是学生管理的问题,很多学生抱怨学校缺少人性化,人文关怀不足。特别是新建民办高校,设施不够齐全。再加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态度,从而触发了潜在的自卑情结。总之,民办高校需要发掘自身潜力,寻找特色增长点,在同质化浪潮下,寻求个性化发展模式。
三、民办高校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验土壤,而不是试验田
高校始终围绕着传承文化,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几个层面来进行改革和发展。由此引发学术权利合法地位、学术自由与去行政化、钱学森之问、教授治校等热点问题的讨论。由于民办高校少受课程制的影响,也不涉及更多利益相关者。很多创意都可以在此进行,其更多地需要一个决策。对于民办大学应怎样具有学术组织的本性。笔者想论述几点:第一,教授治校的内涵。在高教领域,人们普遍关注教授拥有多大的话语权。话语权的缺失使教授感受不到主体地位的终极关怀。有些情况在研究型大学中已逐步被改善,如在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给予教授更大的决定权。复旦大学申请考核的博士录取制度更让其散发着大学精神的光芒。学生是大学的核心,于是,教授治校更能引领教授慧眼识人才,让他们自在地著书立说而育人。第二,学术自由。近年来,学界很多研究都是指示性研究,形成了结果导向和自主性的缺乏,使研究成果少了一点灵气。高等教育领域迫切需要一块纯粹领域,来让其更多地关注自身,让教授拥有更多的学术自由,进而在知识的海洋上空驰骋翱翔。当然,自由不是随意,自由意志也不是内心的狂乱奔放,而是在内心良知的指引下指引学生成长成才,何时何地都秉承着一种至善的人格。这些在民办高校土壤上可以进行有益尝试。第三是去行政化。很多人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去行政化就是不要行政管理了。行政管理是必需的,因为高校在自身运行过程当中时常会出现失灵的状况,这就需要政府适当干预以求得一种平衡。所以,去行政化的内涵应当是行政权力不要过分干预学术权力,让学科发展规律坐庄。
四、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是互通非单向的关系
大多数人认为民办高校的存在是对公办院校的补充。这种歧见持续了很长时间。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和公办院校是互补关系,决非单向关系。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民办高校可以与公办院校建立一种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师资实现互通,促进教育资源良性流动。其次,民办高校可以为公办院校分担部分培养任务,把适宜层次的教育转移给民办院校。第三,互相搭建课程分享平台。实现互联网教学资源分享,逐步推动公办民办课程体系一体化。最后,民办高校应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建立科学客观的学术评价机制。惟其如此,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之间的隔阂才能破解,新的发展态势也就指日可待。有学者指出:对于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其发展中的作用。民办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市场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再加上政府从法律制度层面加以保障,它才能够突破发展的瓶颈,实现新的突破。
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驻过。每一时代背景下的学者们都表达着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建立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定会出现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侯德富.政府和市场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两大决定因素[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