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是建设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作者: 付小凤摘 要: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更是求知过程中良好的开端,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生的预习缺口很严重,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教学。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预习能促进课堂的高效率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有效预习对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知识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即预习。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概况,做到心中有数或者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讲。
二、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多次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然而,学生在预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有:
1.学生不能主动预习。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预习作业;不自觉预习,依赖他人督促的比较多,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意识不强。
2.学生自主预习能力低。主要表现在:(1)学生对辅导书的选用存在障碍。(2)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3)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媒介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
三、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1.布置多样性的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直接提高预习的实效。
2.预习也要循序渐进。在学生预习的开始阶段,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花一定的时间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专门的、阶梯性的指导,接下来必须及时督促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一旦发现学生在预习上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还应经常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预习的重视,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外认真预习。
3.定期抽查预习作业本。教师可以在学生早读或傍读时浏览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请课代表检查并汇报预习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4.在课堂上及时反馈。教师要结合教学对预习进行有效的评价,课后解疑,强化预习效果。
5.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回答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巩固强化,自我完善。也可以要求学生及时补充、修正预习提纲上的内容,从而不断提高水平。
下面以《雪》为例,说说如何预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合作探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情感态度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二、预习内容、模式及设置原因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摘抄本上积累划出的句子。——扫清字词障碍,积累词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特点。
(教师应在师生对话中,围绕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补充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探究领会,从而更深地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上网或者在书本上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以便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1925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正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既可以扩大和丰富《雪》这篇散文的内容,也可以使人更强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
总之,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内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统一,每读之,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荡人心胸,开人眼界,促人振奋。
4.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下达如下问题: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3)作者借朔方的雪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深邃寓意。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投影补充有关鲁迅思想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斗争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并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突破难点。)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文本。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检查题纸的完成情况,利用实物展台,抽查几个,在全班检测。并以提问的方式,介绍鲁迅生平,写作背景,及与鲁迅相关的小故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红旗评比。
五、预习内容与后续的课堂教学的关系
把预习内容在课前充分预习好,既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并能有效地把握答题技巧,提升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