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的花朵绚丽绽放
作者: 盛林福摘 要:随着昆山“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的进步,大量的外来人员即“新昆山人”流入昆山,更多的“新昆山人”子女也随之涌入昆山,这批“新昆山人”子女的教育问题日渐严峻。对他们的教育,不仅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大事,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和繁荣。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言:“教育好流动人员子女,家长就放心了,社会就安定了。”
关键词:外来人员; 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49-001
社会上有许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新昆山人,受其影响,一些本地学生在新昆山人子女面前也会有高人一等,不屑与之为伍的感觉,这不仅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也不利于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久而久之,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不平等的阴影。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为适应教育发展,满足“新昆山人”子女入学的需求,昆山市教育局将我校确定为“新昆山人子女指定公办学校”。2009年与陆杨中学合并成新周市中学以后,新昆山人子女的比例逐渐增高。目前我校共有学生800人,其中“新昆山人”子女占全校学生50%左右。为了更好的建设学校,我们始终本着“和谐、进取、务实、创新”的校风;“勤学、守信、求真、扬善”的学风;“乐教善导、为人师表”的教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教师业务精、学生能力强、校园环境美、校风学风正、家长认可度高的“新昆山人”子女学校;这些年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一、积极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要求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为让新昆山人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我校教师努力做到改善课堂氛围,营造和谐环境,促进“新昆山人”子女个性社会化的发展,同时,我校教师积极投放到新昆山人子女教育的研究工作中,这些年来,有24篇关于新昆山人子女教育方面的论文发表和获奖。
二、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我校绝大部分“新昆山人”子女的家长文化程度低,这为家校协同教育带来许多困难。面对这个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如下教育措施:①加强校内教育,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理能力;②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利用家庭联系本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反馈,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努力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③重视发挥“新昆山人”子女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成立“新昆山人”子女家长委员会;④给流动人口子女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⑤利用国旗下时间,安排他们介绍自己本地区的特色,鼓励学生克服方言的困扰,大胆说话、大胆朗读,提高普通话水平,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针对差异,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教学
怎样使流动的子女入校以后能学得好?我们提出:因材施教,提供适合每个孩子特点的教育,帮助每个孩子夯实基础,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①入学摸底,跟踪调查。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制定跟踪记录,督促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想尽办法让这些学生快速进步,缩短与别人的差距,尽快融入集体。
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课时。
③分层教学留作业。④分科进行知识能力的监控。
四、细心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在我校的“新昆山人”子女中,有一部分孩子情况比较特殊,他们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智力残疾,因而存在着诸多的心理缺陷,在意志方面的缺陷尤为明显,但这些孩子大都很善良,十分爱劳动并且乐于助人,他们大都比较珍惜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充分开发这一资源,注意在班级活动中对他们的优势加以展示,以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
五、真诚关注“新昆山人”子女的健康
面对“新昆山人”子女自身的一些特点与实际问题,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我校给予了他们特别的关注:①了解学校对孩子健康方面的要求,耐心地向家长宣传健康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②在每学期开学初,要求教师对所有“新昆山人”子女进行了健康教育专题家访,讲解如何保护孩子的视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③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从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入手,耐心细致地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六、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新昆山人子女的教育成效非常显著。
去年,我们对初三年级的新昆山人子女与初一入学时,在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前后对比,学生家庭行为习惯前后对比,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前后对比,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前后对比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1.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需要相对稳定的教育环境,而外地生父母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学习环境也随之改变,无法接受系统教育。有些孩子甚至已是十八、九岁的青年了,还在念初中,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有了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未来”新昆山人”子女具备了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还将进一步研究。
3.“新昆山人”子女各门学科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民工子弟小学毕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弱。如何做好校际互助工作,使他们能在各学科中平衡发展,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孙晓云.《少年儿童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关颖.《青年新昆山人子女如何对下一代负责》,青年研究2004.9
[3]孙晓云.《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晓云儿童教育12讲》,广东新世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