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置动 动之以情

作者: 钱欢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灵动的世界,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为学生创造“动”的机会呢?其实,如果让学生走进课文的境界,进行文本表演,将有利于学习积极情感和态度的产生;有利于在思考中掌握知识、丰富经验;有利于在表演中发展语言、促进交流;更有利于在多学科的贯通融合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展示精彩的个性。

关键词:表演; 朗读;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001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思维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他们普遍的学习规律都是:听过一遍就忘了,看过一遍就有印象了,做过一遍就学会了。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摒弃教师烦琐的讲解、学生单调的朗读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说、写、评、悟、合作、探究等亲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机会,让他们在切实的“动”中成为学习语文真正的主人,从而丰富语文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健康个性。

文本表演,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全面、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由演入境——在表演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求知。但陌生的阅读材料会让他们产生生疏感和距离感。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之初能尽快感知文本内容,可以让他们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学生在读题后质疑: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他以什么为豪?我以此为契机,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在文中分别找到描写图中所画角色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角色来扮演,边演边解决问题。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的插图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新颖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扮演“小骆驼”、“小红马”、“骆驼妈妈”的同学都找到了各自的对话内容,像模像样地演读了一遍。学生在表演中接触了语言材料,理清了文章脉络,很快就形成了对文本的感知。

在以上的课例中,教师仅在教学上作了一点过渡性、提示性的点拨,学生就在表演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的情境,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表演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动之以情。在表演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求知欲大大增强,学习课文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都大大地提高了。

二、参与现境——在表演中尝试合作交流

在构成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各个要素中,口语交际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要靠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日积月累。相较于朗读、背诵等训练形式,课本剧表演对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有着独到的优越之处:其一,它的形式活泼轻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其二,在表演的评价与改进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展开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交际面广量大,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训练;其三,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人物众多,学生只有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才能表演,这就促进了他们在合作中主动交流、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实现了个性互补,完善了学生的素质。

童话故事《三袋麦子》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非常适宜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来再现课文情境,揭示蕴藏的道理。但由于这篇课文情节的时间跨度较大,需要的演员比较多。加之课文在叙述时详略得当,对一些情节作了简化处理,因此需要学生为文本表演进行“补白”。另外由于时间的变化,场景也随之发生变化,道具的要求也很高。如此“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两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于是我引导学生们进行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里确定“编剧”、“导演”、“演员”、“场景布置”等,大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最后来比赛哪组演的最好。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小组里讨论声、朗读声、评价声响成一片,孩子们全员参与,兴高采烈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同时在交流中采纳更好的建议,为再现课文情景而认真地准备着,无拘无束地畅谈着。且不管最后演的结果怎样,单是这一个“筹备”的过程,已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展示、交流的机会,并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想象创境——在表演中激发创新能力

当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本的情境以后,往往会有许多体验需要倾诉与表达。我们可以以此为训练契机,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一些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写景、状物或说明性文章进行改编,并融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写出“剧本”,依照创作的“剧本”进行表演。这样既能使学生根据作品的描写唤起对文中景物和情景的想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独立或集体的创作中打开心灵的窗户,展示个体的潜能,充分享受创造的快乐,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诗歌有鲜明具体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但故事情节较少或没有。在教学《赠汪伦》时,我鼓励他们将诗歌所描写的情境表演出来。当学生在反复诵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后,及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李白和汪伦在岸上辞别时会说哪些话?写出这些对话,并加上动作和神态演一演。学生立刻兴致高涨地投入了创作活动。他们编得合理,演得动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演一演,胜千言”,不需要教师再作斟词酌句的讲解、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想、写、编、演的过程中把对课文的感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不但易于掌握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要充分发挥课本剧表演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位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使人人都能投入到角色活动中,享受学习、体验、创造的乐趣。切忌流于形式,哗众取宠;二要提供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演方式,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其发挥潜能,彰显个性。切忌师导生仿,局限拘束。三要进行适当的点评,评价要多元化,并与学生扮演的角色“同一”,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为目的,使其始终沉浸在角色环境中,尽情地与文本对话,真正进入课文的境界,在小处置动,在动中生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