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种下一颗智慧的种子

作者: 游舟扬

摘 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让每个学生都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式。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悦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03-002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教授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犹太人把蜜涂在书页上,让刚学走路的孩子去舔,在幼小的心灵中把甜蜜和书籍联系在一起,教育他们重视知识、热爱阅读。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才成就了“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的美誉。

那么,如何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爱读书呢?重点还是落在“爱”字上,让读书成为兴趣与习惯,当作人生一大乐事,把阅读变成“悦读”。

一、为什么要“悦读”

“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悦读”是兴趣,是享受,是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像旅游一样愉快的汲取知识的方式。敏锐的语感、灵动的心、对知识的向往都需要“悦读”。可以说,爱阅读的孩子思想更聪慧、人格更完善,人生更成功。

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喜欢阅读的学生仅仅占总数的三成,而且呈现出阅读兴趣与年级高低成反比的趋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自觉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像海绵挤水一样挤时间去读书、滋滋有味百看不厌地去读书、抛开一切强制与功利性去读书。可是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为什么对阅读提不起兴趣,甚至谈书色变呢?

二、是什么在阻碍“悦读”

在调查过学生的阅读环境与需求之后得知,以下几点是阻碍“悦读”的拦路虎:

1.缺乏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有些老师和家长知道阅读重要性,却曲解了阅读目的性。以为只有研读教材和课本才是正道,不管学生是否对其感兴趣,要求把一篇篇指定的文章反复诵读,背诵得滚瓜烂熟,其他的读物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

2.缺乏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学校课程紧、学生学习压力大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识记字词、背默课文、题型训练占据了学生课堂上的全部时间和课余的大部分时间,所余不多的精力,还要被家长分配到各种补习班,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更不用提以轻松、享受的心态来阅读。

3.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读物。翻一翻学生的书柜,会发现课外读物呈现两个极端:《快乐作文》《小学语文一点通》之类的辅助教材;《阿衰》《乌龙院》之类的口袋书漫画书,前者功利性十足,消耗阅读热情;后者“营养”含量低,只为刺激阅读快感。有些学生选择课外书时,由于缺乏指导性,盲目阅读,而有些位列推荐榜的书目,不了解当下学生的心理与需求而显得背离现实。

三、如何享受“悦读”

如何保护孩子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激发并长久保持他们的阅读兴趣呢?

1.轻装上阵“悦读”

不为成绩、不为作业,解放时间、抛弃功利性的“零压力阅读”,创设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可以调动孩子的阅读期待,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教师可以起到带头和模范作用。譬如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让我们从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开始。一听老师要讲故事,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当老师想向孩子推荐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时,不妨给他们讲讲其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然后在紧要关头一个刹车,吊足孩子的胃口,再把这本书借给他们。相信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一定会催促他们如饥似渴地开始阅读。这样的效果比任何说教、强制都有用。

亲子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悦读”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熏陶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有一位“书房摆满书籍远比钱包塞满钞票要好”的家长,就会有一个“没有任何玩具像书籍一样令人陶醉”的孩子。

2.方法引领“悦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一碗水,不如让孩子去寻找水源。同样,教孩子读书,关键是教会他们怎么自主读懂一本书。

科学正确的读书方法能提高读书质量,放松读者的神经。苏东坡有“八面受敌”读书法,毛主席有“给书做注释”读书法。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可以采用哪些合适的读书方法呢?低年级还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在学习课文前,可以带领孩子欣赏课文插图或生动的课件视频,然后教师朗读一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阅读欲望。

课文之后的“迁移阅读”,也是帮助学生巩固学文的好方法。如高年级学习《武松打虎》一课,可以顺理成章地引领学生走进《水浒传》;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后,教师可以利用《海底两万里》中的海景片段,让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对比,收效颇佳。

3.有效评价“悦读”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让评价服务于阅读,在轻松、随性的阅读中获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呢?

首先要认识到,阅读重在反复与坚持。一本书可能第一遍读是走马观花,第二遍读若有所思,第三遍之后才能深悟其中三昧。这就是所谓的“反刍阅读”。若是学生自己弄不明白,还可以通过复述、编演课本剧、诵读优美片段等方式,自由对话、互动思辨,把阅读经验化为实践,让阅读过程鲜活起来。另外,在班级中营造人人爱读书、天天都交流的氛围,开展“读书交流会”、“讲故事大赛”,举行“好书推荐榜单”、“读书手抄报”等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都能促进集体中的互相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读书表现,评选每月“阅读之星”,发放自制书签、阅读采蜜卡等作为奖励,让学生在喜悦与羡慕的眼神中,在良性竞争中激励读书动力,把“悦读”习惯长久地保持下去。

在评价阅读质量时,低年级可以在阅读活动中考核;高年级在活动基础上可以增加问卷调查、分组比赛等形式。同时,调整固有的出卷模式,让试卷更童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珍视学生的创造性答案,也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改良。

关照学生的阅读品位,推荐、导读、交流有益孩子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是“悦读”的物质基础。我们整个社会,出版社、学校、家长,都有义务为孩子们选择可以提升品位、促进健康的课外读物,传递正能量。这就是新课标提到的“阅读品位”,正如一个人的气质是被内涵熏陶而出的,所以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的孩子都来享受“悦读”,在心中种下一颗智慧的种子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