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作者: 徐紫薇摘 要:怎样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一要克服自我为中心;二要创设交往合作的情境;三要帮助幼儿解决交往冲突;四要改变孩子的交往缺陷。
关键词: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培养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08-001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同龄人经常接触玩游戏,孩子的交往行为在上幼儿园之前没有得到锻炼,又由于缺乏经验,致使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常常产生冲突不友好的现象。究其原因:1.4—6岁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友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现在的幼儿心理具有“自我为中心”特点的偏多,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都不愿意向对方妥协,常发生攻击或争吵的现象。2.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这就产生矛盾,会不开心。3.现在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与活动空间。为安全起见不让孩子外出活动,关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有时带其出去走走也不乐意,怕与人交往合作。4.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我认为幼儿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园地。几年来,我在幼儿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上作了有益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克服自我为中心,激发幼儿交往欲望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不合群,喜欢争抢事物,自我中心行为特别明显,这是一种客观的交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例子,如我带的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总喜欢争着抢着去做事情,比如喝完牛奶吃完饼干,他看到与他一组的小朋友拿放饼干的盆子给阿姨,于是他很“起劲”,与那个小朋友抢,被我发现后他会对我说:“老师,他抢盆子。”另外一位小朋友就会反驳他,并且说了一句我不跟你玩了,真的当小朋友不和他玩了,他又开始“骚扰”另外的同伴,他的种种行为,显示出他的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都存在问题。其实他的心理很明显,以自己为中心,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的交往范围很窄,而在幼儿园有许多的幼儿,激起了他的交往欲望,其实他很渴求与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却用错了方法,这才导致了小宇“不合群”。由于小班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有限,所以作为老师,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当他们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同伴时,内心的交往欲望是很强烈的,通过开展活动、开展游戏,逐渐体验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对他们来说提高交往技能是有极大作用的。
二、提供交往的机会,创设合作的情境
在幼儿园孩子能接触更多的孩子,具体来说,能接触到更多不同性格的孩子,性格是从小累积形成的,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的交往得到了扩展和深化,尤其是交流合作的机会,所以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交往给予观察与指导。在一日生活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鼓励幼儿去交流、去交往,例如对角色游戏的指导,角色游戏是体现幼儿社会性的一种尝试,角色游戏也给幼儿交往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游戏中也会存在许多合作的环节,而这正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所需要的因素和条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玩伴,他们总是愿意和好朋友玩,这对他们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让幼儿自己愿意去交往,主动地去和同伴交流、讨论,然后来完成角色游戏。老师还可适当地创设情境,不管是在游戏中还是开展的活动中,让幼儿能够在情境中找寻方法和交流合作的机会,小班的孩子对情境会比较感兴趣,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交往欲望和合作精神。也可以通过亲子游戏活动增加交往机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力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感染力越弱,感化作用越小。可搞亲子游戏:推小车、踩气球等,亲子愉悦的游戏活动既能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又可以提高幼儿游戏交往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会引发更强的交往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这对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三、帮助幼儿解决交往冲突
作为老师,孩子在幼儿园中,那就是过集体生活了,现在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甚至不敢接近,因为习惯了自己高高在上,习惯了家人捧在手心的感觉,在人际交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别强,针对这样的心理,我觉得首先要转变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的观念,把集体观念灌输到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习惯于在集体中生活,集体中游玩。若在游戏中产生了矛盾冲突,老师要全面地了解事情的过程,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这对他们的认知观有很大的启发,引导他们正确的交往,用正确的价值观衡量自己的行为。还要特别注意个别观察,特别像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要时刻关注他们,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及时缓解平息,并且讲明道理,把他霸道强横的心态转变成能平和接受他人,能以平和的心态和小朋友一起玩,充分激发幼儿的交往欲望,而不是在“抢”的乐趣中与人交往,使之失去同伴和友谊。
四、正确引导,改变孩子的交往缺陷
孩子的行为是受大人的影响和鼓动的,家庭环境很能影响到幼儿的性格养成。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应给予鼓励与更多的同伴交往,认识更多的朋友。对于内向又渴望与人交往的孩子,但是性格上有点别扭的,本能上有点排斥外来的东西和环境,对这样的孩子就需要老师逐渐地去引导,关心,帮助他与性格活泼的幼儿交朋友,带领他们和其他孩子玩在一块,学在一块,交往的范围广了,对学校的陌生感就会消失。在孩子的世界当中,没有谁内向谁外向,只要愿意说一句“和你一起玩”,就会有小朋友愿意拉手。这里特别强调的,教师要教育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娱乐,发挥小助手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做有心人,做孩子交往的引路人、好伙伴,应找对时机,从小培养,正确引导,为孩子营造一个欢快愉悦的交往环境,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