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者: 胡晓婷摘 要: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正确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素养。但是,目前我国中职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不甚理想。语文课外活动有名无实。本文就目前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中职; 语文课外活动;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35-002
语文课外活动作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拓展,它使学生学习的天地不再囿于学校,他们的视野将更加的开阔,并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思考得更加深入。“它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还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职语文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能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实践能力。
然而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弊端:教学观念陈旧,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就是课本,语文教学十分封闭,人为地割断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而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中职生进入社会后,表现出人文素养差、语言运用能力低的现象。
所以,无论是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特点、现状来看,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发尤显迫切,它为学生创造了学识、能力发展的宽松环境,将更广泛的内容和更灵活的学习方法引入课堂,实现了在多边活动中交流、促进和提高的目标。
二、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1.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现状
为了解在校中职生的语文课外活动学习现状,更多的掌握他们语文课外活动的状况和中职语文教师组织状况,以便帮助语文教师能较好地把握学生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能较好地把握其学习行为表现的趋势,进而改正自身的不足,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效率;也为语文课程改革与开发提供参考信息,我利用语文组的资源优势,就中职生语文课外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语文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匮乏,形式单一、内容丰富却不充实,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从问卷的反馈中发现,对于中职生而言,学生是期望语文课外活动与自身专业结合,希望活动能着眼于解决专业学习、生活,求职、职业素养等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少相关资源。据笔者了解,有相当多的中职学校,受各种条件限制,语文课程资源(尤其是显性的语文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大多数学生反映语文课外活动都是根据现有课内教材进行一些很单一的延伸,偶尔有网络、媒体资源,缺乏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从而造成活动形式单一枯燥。
2.2未建立可操作的规范性体系。目前,语文课外活动依然停留在陈旧的思想观念上,依然把眼光落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课本内容的学习、习题的训练等方面。加上中职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基础课程的现象,所以只是停留在口头提倡,真正能够长期坚持并取得突出成就的语文课外活动非常有限。
还有一种情形是,尽管已经开始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有“法定”的时间,有计划,但指导不得法,仅是把语文课外活动作为“填补”学生课余时间,勉强开展着呆板而乏味的活动。
活动的开展也没有建立任何可操作的规范性体系,缺乏具体的目标导向和相应的指导方法,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语文课外活动普遍存在无目的性,无计划性,活动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很多活动,看似丰富多彩,其实丰富而不充实,多彩而不多效。比如,很多朗诵会,时常冠之以德育的美名,打着活跃学习氛围的旗号,而针对的往往只是少数对象;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结果往往只是给学生确定了一个名次,仅把它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已。
2.3学生认识缺乏,兴趣不高。中职学生本来语文底子薄,自我学习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他们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大部分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调查反馈中,只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外活动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觉得课外活动能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有不少同学认为,与其花时间在语文课外活动上,还不如直接多花点时间在专业技能练习上。这是一种功利心理,他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意义,甚至忽视了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甚至有同学把课外活动时间当成是娱乐休闲的时刻,抱着玩玩看的心态,从而导致活动的“零效率”。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中职院校重“专业”,轻“基础”。长期以来,职业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程,忽略基础课程(包括语文)的现象。语文课外活动有名无实,即使找到课外活动的影子,也违背了开展课外活动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填补”学生课余时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处境十分尴尬。
3.2对语文课外活动缺少系统认识。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和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外活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依然停留在陈旧的思想观念上。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既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造成了语文课外活动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无完整性。
3.3活动内容未能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中职语文课外活动与基础语文课外活动的最大区别在内容,中职生的语文课外活动不能将高中的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复制,更多的应该结合中职生实际,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就业”。所以在内容设计上,更应该从“职业”二字着手,结合语文的自身特点,从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职业素养、求职等方面,找到切入点,进行设计,从而避免内容的不充实。
3.4中职生的独特性。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漠视的地位,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感到十分自卑,对学习充满了恐惧感和厌烦情绪,因而在学习中,他们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缺乏自主意识,这种积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体现尤为明显。
中职生有着自身特点,思维活跃但逻辑性不强,动手能力强但缺乏基础能力,自我约束力不够,组织掌控能力差。有的学生只注重眼前利益即就业,除了专业,求职,其余(如素养、交际、组织能力等)一律不感兴趣。特别还有学生在思想上存在惰性,甚至对学习有抵触情绪。
三、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整合开发一切可用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来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反映;语文又为生活服务,是生活的实践。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内容无不关联着语文;而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内容又无不与生活关联。所以说现代语文教育观不应该是封闭的小语文教育观,而是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大语文教育观,应该是一个开放型语文教育大系统”2。蕴含于生活中的语文内容无处不在,特别是对于中职语文教育,可利用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校园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无不涉及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
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将生活、社会、人生当作语文大课堂,引导学生时时关注,事事关心,从这些大课堂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2.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语文课外活动是点燃求知欲、创造欲的火把,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情境中生成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可以说,语文课外活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单一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3。因为语文课外活动不受时间、空间或教材内容的限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活动。
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兴趣特长,分别对待,活动内容及形式要力求生动有趣,能为学生理解和欢迎,并能从多方面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禀赋。同时,还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作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应该在活动内容上精心设计。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为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正是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外活动内容设计上的不同。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语文素养,还要为学生未来职业素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服务。
为此,在设计和选择课外活动的内容时,我们必须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应围绕学生的就业来进行,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服务。就业对中职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表达方面,学生喜欢说话,但语言贫乏,与人交流时常常词不达意,甚至闹出笑话、产生误会和纠纷;在应用文写作上,学生格式错误、错别字连篇——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质量。
3.尊重学生,共建和谐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的独特性”4。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为不同的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正因为如此,在活动中,指导老师应十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领袖”,珍惜他们的创造,时时刻刻想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检验者和评判者。这样,师生间就会互相尊重,互相取长补短,并在良好的氛围中交流、协商,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的,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大凡语文教师都懂得语文知识“得法于课内”,语文能力形成“得益于课外”。只有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在扎实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语文的课外活动,才真正找到了教好语文的源头活水。
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语文素养,还要为学生未来职业素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服务。语文能力的获得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语文课堂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外。社会生活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而社会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响又是多样和不确定的。所以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在教授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掘教材与课堂之外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新凤.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开展语文课外活动[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08):74
[2]张宏达.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和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32-33
[3]赵晓辉.谈中职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210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