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语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作者: 何宗慧 郝晓东

摘 要:本文首先从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讨论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再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英语专业学科定位两个方面分析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最后,本文展望了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学习认识和模式的可研究思路。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英语专业; 人文性; 思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52-001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正面临着新形势,在坚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1](以下简称《大纲》)的精神下,深化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是教学认识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实现英语专业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较为模糊的界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前国内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比较多层次、多元化。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也有从不同角度的诠释:从学习过程入手,指出学习内容通常为专题性话题,指出学习方式为自主建构信息和主动解决问题;侧重于将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分析、获得结论;张肇丰[3]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学习的基本形式: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基本内容: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师生关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诸多定义都指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研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本文中研究性学习将作为一种学习观和一种学习方式,从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英语专业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大纲》[1]规定英语专业教学的总体原则是固基础、重运用、强能力。因而,英语专业教学应通过有效的模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实际运用英语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目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另一热点是学科定位应由工具性回归人文性。

1.实现英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英语专业人才?理想的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英语学科专业知识、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从形式上由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就意味着教师不再采用直接告诉经验和结论的方式,而是为学生提供自我决定、自我实践的平台。学生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基本技能;在遵循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专题任务而学习英语。同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从听到、理解到的层面,上升至研习所学信息的内在联系,实现运用语言、领悟内容、迸发思维的综合学习过程。

就学习目标来说,研究性学习指明学习过程是从接受知识向用知识解决学业问题的目标转变。在接受性学习中,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威,而教师被认为是权威的分享者。尤其在英语学习中,当学生被告知怎样用语言才标准时,即使学生有很不错的想法,但由于担心语言表达不准确,就会收回自己想说的冲动。长期采用这种总体被动缺少主动的教学方式,致使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存在思辨能力差的问题[4]。

2.有助于展现英语专业人文学科特征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什么?英语专业的定位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英语专业学科定位历经了从人文性到工具性,再到复合型的变化;目前,正回归人文性定位。另一种观点认为,英语专业于60年代创设,受中国私塾的汉语言文化教学土壤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看似受市场经济实用性、功利性思潮的左右,认为英语就是工具、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器,但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贯穿始终[5]。

研究性学习模式主张将技能课与人文知识课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增加知识性内容,减少技能操练的时间。语言传递思想,思想内化在语言中。将语言融入知识中,用语言知识去领悟外国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因为文学和文化本身是社会和生活的反映,记载着历史的现状,记录着当时的思考。学生在探索了解外国人文知识的同时,会获得更丰富、更真实的语言。因此,研究性学习对英语专业的认识不再是机械地总结为工具性学科,而更关注该学科的人文情怀和学生可构建的文化视界。

三、研究性学习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展望

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应加强

研究性学习本身的理论框架、目标体系、实施方法、评价标准等还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而结合英语专业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定位等,提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理论。

2.研究性学习实践范式应丰富

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努力摸索适合英语专业课堂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操作模式,如怎样设计专题、学习活动的自主探究范围及程度、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的任务、探究的步骤等等。

3.应针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特征探讨研究性学习

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倾向于知识获取而羞于表达、听取信息而少质疑、相信标准答案而少有自己探究。而研究性学习则为结论未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被扶着走,到撒手跑,中国学生需要一定的过渡。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还要更加注意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征,提高研究性学习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适宜性。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探究研究性学习模式对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认识及教学策略的重建”(项目编号11YY27)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简称《指南》,2001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

[3]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4]黄源深.思辨的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5]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07(3):2-7

[6]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8):22-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