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
作者: 王润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 科学素养;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08-001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一直以来,教师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后,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本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一定的温度”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演示三个对比实验:⑴蘸酒精的棉花用火一点就燃,而蘸水的棉花用火很难点燃⑵用火柴能将纸点燃,而用火柴不能将煤点燃 ⑶将一支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后很快熄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蘸水的棉花等水蒸发完后能燃烧吗?将煤浇上酒精后能用火柴点燃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过氧化氢溶液,蜡烛会燃烧得很剧烈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碳酸钠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稀盐酸,蜡烛会熄灭吗?液化气灶、煤炉为什么留有通风孔……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3.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学生将MnO2加入到5%的H2O2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未复燃。反复几次,结果相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带火星的木条从试管中取出后,前端变湿了。原来是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造成的。则如何除去水蒸气使O2干燥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讨论后设计出以下方案(1)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干燥管相连。(2)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一根较长玻璃管相连,玻璃管外壁用冷毛巾包裹,使水蒸气充分冷却。经过实验,方案一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设计较理想:方案二效果较好,但玻璃管要足够长,且要更换冷毛巾,操作较繁琐。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其中评价方案优劣等环节能够很好体现学习的深度,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多次探究,让师生有了共同学习的平台,更加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课本要求学生 “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