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学困生应以“内”纠“外”
作者: 杨林珍摘 要:弃学是学困生的外显,而厌学是学困生的内因。因此,转化学困生应从他们的内心症结入手,以内纠外,应是一剂良方。
关键词:转化; 学困生; 以内纠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24-001
美国科学家罗素认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学困生普遍处于班级的最底层,常常因受到同学的歧视而产生失落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温暖和关爱,要晓之于理,更要动之以情,打动学困生的内心,从而纠正他们的学习行为。
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激发学习动机
陶行知先生说:“要真诚地在情感方面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教师对学困生的真情,会换来学困生对老师真挚的爱,这种爱会迁移到学科上,最终化为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在课堂上,笔者常以信赖和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们,让他们在感受到一种期待的氛围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学困生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胆小的学生畏手畏脚不敢做;不认真的学生稀里糊涂地做;偷懒的学生躲着不做。笔者对胆小的学生热情鼓励,注意安全,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对毛手毛脚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严格实验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对懒惰学生,不训斥,以理服人,热心帮助。切忌“这还不懂?”“快做,只有几分钟就下课了!”“不想做,就别进实验室!”等等,这些有伤学困生自尊心,或违反科学态度,或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和学生一起探讨原因,允许他们在课后适当时间继续完成或重做,让每个学困生都体验到做实验的乐趣与用处。部分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实验操作规范,动作熟练,笔者就在实验总结时当堂表扬。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克服心理定势
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家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一进初中成绩就落下了。”事实上学困生并非一开始成绩就差,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学习方法不适应,或者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或者一时身体状况差等,一度学习跟不上,成绩下降。下降后他们肯定做出过一定的努力,但如果学习方法不改进,脱节的知识没有及时补上,导致成绩仍没有提高,他们必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心理定势,认为自己太笨了,不是读书的料,不想努力了,有时甚至破罐子破摔,成绩必然继续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成了学困生。要转化这样的学生,必须让他们克服心理定势,重新树立起学习自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通过转变他们的思想,向他们介绍伟人的事迹,如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少年时也曾被老师认为低能人;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被老师和同学称为“笨蛋”,他在15岁时,母亲因其成绩不佳而绝望,一度让他退学去从事农业等,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笔者了解到学困生B是单亲家庭,从小缺少母爱,自卑心理特别强。笔者认为要转化学困生B必须先转变他的思想,克服自卑心理。课后笔者找他谈心,“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里挂着好几幅名人的画,其中一幅是名人——爱因斯坦,你看到过吗?”学困生B回答:“看到过。”“你知道吗?爱因斯坦中学时成绩很差,甚至没有毕业,但他并没有从此丧失信心,通过补习考入大学,通过刻苦钻研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成为一代伟人。你如果能克服自卑心理,那你的成绩肯定会提高,信不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一次单元反馈测试中,他的成绩提高到班级的中等水平。笔者又鼓励他说:“看来老师没有看错你,你的确很聪明,在短短的时间内进步很大。”有一次在课上默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合,学困生B和一些优等生一样一次全部过关。笔者认为如果能使学困生调整心理,克服自卑,那么学困生一定会重新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学习成绩的提高是相当快的。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和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等取得伟大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直接的动力,正如教育家布鲁纳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最大差别就是对学习兴趣不同。要转化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对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主要从实验教学入手。
例如:上化学第一节课,笔者把学困生引入了神奇有趣的化学实验中去。笔者演示了下列3个实验。实验1:镁条的燃烧,令人惊叹,使他们联想到节日焰火、照明弹;实验2:“清水变牛奶“(即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一连串有趣的变化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实验3:喷泉实验,令学困生欢呼雀跃,他们初次接触化学,就感到了它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性。有的学困生常问:“老师,这节有实验吗?”凡有实验,他们的兴致特别高,精神振作,思维活跃,课堂印象也特别深刻。实验的魅力深深地诱惑着学困生。通过有趣的实验事实,再加上笔者启发诱导,促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思维,促进了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指导学困生课外做些简单而有趣味性、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如到化工厂检测污水的酸碱性,自制净水器,除热水瓶中的水垢,从废牙膏壳上寻找金属铝,从废干电池中回收金属锌,再拿到实验室来制氢气,开展“家庭小实验”竞赛等等。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懂得化学知识的广阔用途,尝到实验的甜头。
总之,学习有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人各法,贵在得法。教师只有努力从多方面开发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内”纠“外”,使之与智力因素相辅相成,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年1、2期
[2]中学化学,2001年第5期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4]许其瑞主编.中学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