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镇居民身体脂肪含量与生活方式关系研究
作者: 李刚摘 要:本研究以代表我国不同地域的保定、唐山、邢台和沧州四个城市的3-69岁1013名健康居民为实验对象,采用双能X光吸收法进行身体脂肪含量和分布特征的检测,同时使用自行编制的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进行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营养素摄取以及日常活动内容及体力活动情况等方面内容的生活方式调查。
关键词:身体脂肪含量;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70-001
一、引言
脂肪组织是人体基本组织之一,体内需要一定的脂肪来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基础”脂肪(磷脂等)是维持细胞膜结构完整性的关键,而“非基础”脂肪(如甘油三脂)则具有提供和释放热量,以及能量贮备(如自由脂肪酸等)的功能。由此可见,脂肪组织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代表我国不同地域特征的保定、唐山、邢台和沧州四个城市3-69岁健康居民为实验对象,采用双能X光吸收法进行身体脂肪含量和分布特征的检测,同时使用自行编制的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测试现场进行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营养素摄取以及日常活动内容及体力活动情况等方面内容的生活方式调查,并通过问询数据的整理,对生活方式进行量化分析,使之与测试数据相比较,以期制定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的分类,寻求我国城镇居民体脂分布特征与不同生活方式间的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根据我省地域特点,选取了保定、唐山、邢台和沧州四个城市的3-69岁城镇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专家访谈法
2.2问卷调查法
2.3实验法
2.4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
1.全身体脂含量的年龄特征
随着年龄增长,全身体脂含量一直增加,至老年期之前,各年龄段间环比检验均有显著性。进入老年期增加幅度变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性别间体脂含量及增加幅度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幼儿期到儿童期,男性体脂含量及其增加幅度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其后开始至青少年期(7-12岁),男性增长速度显著减小,而女性增长幅度加大,体脂含量也超过男性。
2.全身体脂率的年龄特征
从全身体脂率总体变化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脂百分比也在增大。幼儿组的全身体脂率最低,为20.3±5.9%,而最高的老年组为31.48士7.99%,差异为11.09%。其中在幼儿到儿童期、青少年到成年前期期间变化具有显著性(P<0.05),成年前期到成年后期间变化差异显著性为P<0.01。
3.身体脂肪分布与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分析
3.1对抽烟习惯的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抽烟者比例很小,成年人群的抽烟比例则较高。在与体脂率的均值t检验的分析结果,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抽烟习惯者身体各部位体脂率较无抽烟习惯者低,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老年组身体各部位体脂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说明抽烟对于体脂率的影响是显著的。
3.2在上述群体中对饮酒习惯的调查结果,成年人群有饮酒习惯的比例最高。不同饮酒状况与身体各部位体脂率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适当的饮酒频率(l次/月和1-2次/周)及饮酒量(“少量”及“适可而止”)可以使体脂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在成年人群中,无饮酒习惯人群以及几乎每天饮酒者体脂率最高,全身体脂率分别为29.44%和29.74%,躯干体脂率则分别为31.16%和35.68%,各年龄段人群同样的饮酒频率和饮酒量,其四肢的体脂率也是最高的,身体各部位体脂率组间比较发现,多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
4.饮食行为及营养摄取因素
通过对家庭不同烹调方式与身体各部位体脂率均值方差检验的结果发现,成年组全身体脂率与躯干体脂率,老年组的躯干体脂率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其他年龄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油炸”及“煎炒”方式较“蒸煮”烹调方式人群对全身体脂率和躯干体脂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各年龄组不同进餐速度与身体各部位体脂率均值的方差检验结果,青少年几乎身体各部位体脂率及成年组全身、躯干体脂率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
5.身体活动与体育锻炼行为因素
从调查结果中特长班不同参与状况人群的身体各部位体脂率均值方差分析看,青少年组身体各部位体脂率组间差异均具有差异性(P<0.01),幼儿组身体各部位体脂率则无显著性差异。青少年组中,参加“绘画、书法班”的人群身体各部位体脂率最高,其次是“未参加”人群。选择“棋类”人群身体各部位体脂率最低,其次是“体育锻炼”人群。
四、结论
1.家庭烹调方式和与饮食习惯,直接影响体脂肪在体内的堆积形式。家庭以“油炸”及“煎炒”为主要烹调方式的居民,以及每天饮酒者、经常醉酒者最容易造成在躯干部位造成脂肪堆积。躯干部位的脂肪主要堆积皮下和脏器周围,对身体健康以及体质造成极大影响。
2.减少零食摄取量以及控制睡前半小时内进食夜宵等行为,可防止由于高脂、高糖等高危食品的摄入引发体脂率上升。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应注意良好饮食行为的养成和不良饮食行为的及时纠正,重点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2003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l):5-10
[3]王从容,杨锡让.肥胖发生机制的生理学分析(文献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l):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