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的必要性
作者: 李明霞摘 要:高中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本人认为,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一项较为有效地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07-001
一、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数学课程大多是围绕数学自身的理论体系编制的,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教学环境,切断了数学理论和现实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压抑和束缚了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提倡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立足学生发展,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教的方式,要求教师立足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中构建学科导师制能更有利于老师立足学生差异,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二、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1.适应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风格
数学学习风格中的认知风格问题是与数学学习最相关的范畴。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是认知风格中研究最早、最多的一个领域,也是认知风格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习者擅长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习者则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外在反馈。
2.适应不同数学认知水平的学生发展
面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现象,不同的班级教学显然已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探索新的辅导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要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与辅导中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如何充分调动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每个高中生的数学潜能,笔者认为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较好的基本途径。
3.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数学探究中课题的选择是关键,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数学探究课题和数学建模中的问题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通过构建高中数学导师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案例和背景资料,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科学的选题,有助于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导师。
三、有利于加强师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团结合作
实行数学学科导师制本质上是要求数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积极参与学生管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品行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数学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但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数学导师一个人的事,其他科目的学习对数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学生的管理还需班主任的大力帮助。
2.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过程的进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因为师生关系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沟通和情感沟通,“当学生在情感沟通和认知沟通共同作用下接受教学时,学生觉得教学中体现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智慧理想,与教师的心灵距离缩小了,随之对教师言行与所教学科给予相当的关注。”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3.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构建学生导师制
学生导师制是由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学生导师,由学生导师协助老师,帮助本组同学进行有效学习,带领本组同学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4.有利于促进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任何一项好的制度与措施的实行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的构建必须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在数学学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交流,沟通的目的主要是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在家的学习情况等;也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学习情况与问题。
四、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数学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高中数学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创造探究机会,为学生活动提供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广大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是自身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在面临一个个不同的学生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经受不断的冲击,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导师会不断发现和弥补自身不足,自身的数学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导师制要求“教”、“导”、“管”合一,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学生,所以导师制对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有助于高中数学学分制和选课制的顺利实施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5个模块,4个选修系列。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选择以后还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进行适当调整。高中数学实行学分制,除了必修课程的10个学分外,选修课方面文科方面的学生要求获得20个学分,理科方面的学生要求获得24个学分。学分制和选课在中学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对传统课程的最大突破和超越。
学科导师制在国内高中教育中还是一种新兴事物,尚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实证经验,还需要不断探索,但是学科导师制的特点和功能都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作为学科导师制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探索和实践,在开展优质高中数学教育、优化教学管理,培养高层次数学人才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强大的作用。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能有效保障学分制的实行,导师能合理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学习和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同时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同时参与学生管理,履行教师职责,有利于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素养。因而,在条件具备的高中试行这一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