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地理高效课堂的影响
作者: 司旭摘 要:心理学界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目前还有不少争论,但“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的确具有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用“非智力因素”相关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地理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12-001
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存在的。因此,探讨非智力因素也不能不提到智力因素。在科学上给智力下个定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智力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智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学说,如二因素论、群因素论、多元智能论等等。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目前也尚无统一看法,对非智力因素包含的成分也有不同见解。一般认为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二、恰当运用非智力因素的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比如实物展示(地球仪、岩石标本)、地图(挂图、地图册、课本插图、手画板图等)、实地考察(星空、月相、工业区、城郊农业、岩层等)、多媒体资料(视频、图片、动画)等,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或是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可有效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用Flash动画演示冷暖气团的性质及其运动情况,模拟气旋、反气旋、锋面的形成过程和运动规律,可有效增强空间表现力,把抽象的大气运动过程形象化,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很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另外,适当联系实际可使教学过程鲜活有趣,并能学以致用。如“辨别地理方向”、“自然灾害与人类”、“旅游业与地理环境”、“全球定位系统”等章节的教学,都有丰富的实例可以引用。还可以开展地理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写一些地理小论文、参加地理知识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学习地理知识,又能运用地理知识,逐渐增强学习地理知识、探索自然奥秘、体验社会生活的兴趣。
2.根据学习任务,恰当控制学习动机水平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内部动力。它具有唤起个体的行为,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的作用。动机不仅能发动学习,还能维持学习,动机强的人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坚持性也较强。但动机并不是越强越好,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不利于学习,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3.创设适宜的情境,调节学习情绪,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心理学理论,情绪和情感在学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有两个:动机作用与组织作用。
所谓动机作用就是它们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效率。由于情绪有积极、消极之分,故而它们的动机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例如,学生对某老师很“崇拜”,那么他们在该老师上课时也会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也会相应提高,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某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校或老师有一种恐惧情绪,这种情绪就会妨碍他的学习甚至使他采取各种手段逃避学校与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自主体验的情境,提供沟通和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和分享中有成功的情感体验,激励其继续努力。
情绪和情感的组织功能体现在:⑴促成知觉选择。即个体倾向于知觉学习内容中他喜欢的东西。⑵监视信息移动。对信息的监视实际上就是维持稳定的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往往对感兴趣的内容监视准确,而忽视自己厌恶的内容。⑶影响工作记忆。在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对喜欢的内容可以毫不费力地记住,而对不喜欢的东西,记起来则十分吃力。⑷影响思维活动。人在高兴时思维一般很敏捷,但过度的兴奋则会引起干扰作用。抑郁情绪会使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因而妨碍了问题的顺利解决。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调节学习情绪,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语言的机智诙谐、形象生动,也可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4.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对学习活动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对外部行为的调节作用。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保证着行为的目的方向性,其结果就是预定目标的实现。意志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可以调节注意、思维等认识过程,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状态。意志通过对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对学习活动施加影响。
5.关注学生性格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虽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学习内容的选择等。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尽量以肯定、鼓励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如气质、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它们虽然发挥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学业成就水平。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仅在智力上的发展,人的成功,也决不是仅靠智力因素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