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作者: 刘英贤

摘 要:教师要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激励; 兴趣;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27-00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它又作用于生活。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把数学中抽象的、复杂的问题变成形象化、简单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切身感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离得很近,就能让学生不断的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信心,从而进一步的培养他们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数学课堂你能始终让你的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不停的围绕你的问题旋转,并且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这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自身的特点,还应该考虑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创设适当新颖的教学环境,还要合理的、恰当地安排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好地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恰当的教学实例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授课时,我抓住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电影院里如何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座位?”除了使用这个例子,并把它作为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我还对这个例子加以适当的引申。在课堂上,我让大家想象“手里拿着电影票,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座位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想法,有的人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座,而有的学生则反过来说,先看座,再看排。这个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们再非常熟悉不过的了,全班的每一个人都能积极的思考参与,课堂的气氛就被带动得很有生气,很有活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引申在电影票上“4排9号”就可以记作(4,9),其中的“4”,代表第4排,“9”代表第9座。而如果是“9排4号”就可以记作(9,4),进而就可以大胆的让学生们回答(6,5)它所代表的意义了,这样一引申,学生们当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正确地回答我的问题了。同时,我再进一步地提问:“上面的两个‘9’所代表的意义是否相同?”答案当然也是异口同声的“不同”了。经过这样的引申,学生就会知道一组有序数据可以表示电影院里的座位的位置。做了这样的铺垫,本节课就可以引入新知识,即直角坐标系中点也可以用这样的一组有序实数来表示它的位置,即是点的坐标。这样的引入,学生在接受起来就比较轻松,不易混淆,而且知识的衔接也比较自然,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教师就可以成功地把学习的自主权转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数学的学习其实是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活动,而有些学生时常会感到它的枯燥,会感到它的深奥。学生有了这种想法,作为人师的我从中反思,能不能想到一些好的教学思路以转变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偏激的想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多多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由书本上的几何体很快地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形状和空间的情景,让学生逐渐地把学习的范围延伸到生活中去,将数学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八年级的一个问题,要测量学校旗杆的实际高度。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从课本出发,老师硬性地把计算的方法塞给他们,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比较生硬。于是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用现有的工具——刻度尺和一根1米长的竹竿,可以有哪些方法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旗杆和竹竿的影子构成两个相似的三角形,设想的理论如图(1),另一种是利用人的视线、竹竿的顶部、旗杆的顶部在同一直线上,也构成两个相似的三角形,设想的理论如图(2)。

(1) (2)

清楚这两种设想理论之后,我就让学生大胆的走出教学的课堂去操场上测量,去验证他们的设想理论是否可行,学生的热情很高,在操场上认真的测量、记录,最后再回到教学的课堂上,利用相似的知识加以计算。这样的课堂气氛是难得一见的。回顾这一节课,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师能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走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动手操作,让学生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我想通过类似的教学,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对实物和图形的认知能力,也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真正地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觉得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和发挥的空间,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要恰当地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实物或者多媒体教学使本来难度很大、比较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明了,降低教师“教”的难度和学生“学”的难度。例如:在七年级“三视图”这一问题上,我就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给学生多种教学需要的仿真模型,在教学课堂上利用计算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存在,并且变换仿真模型的位置,使他们清楚地知道由于图形的摆放位置不同,它们的三视图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真实”教学,会让学生感觉得到,空间的数学知识也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就不会觉得“三视图”的知识特别抽象了。多媒体教学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形成又与广博的知识成正比。所以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正确地引导,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创造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版

[2]唐松林.论创造性教学模式,外国教育研究,2001版

[3]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7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