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作者: 李雪琼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57-001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当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反之,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好奇。因此,重视兴趣的培养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为什么有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说明白了它太枯燥、大单调、太抽象。学生总觉得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多,学习时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学数学的乐趣,总觉得学数学“无用”。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情感、课内及课外几方面入手:

情感方面:我们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平时把学生作为你的朋友来对待,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只有学生被尊重了,你才会被学生尊重。上课不再是你一个人在那滔滔不绝地演讲,而应该是大家互动的过程。

课内方面:除了要重视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形成竞争机制。我的具体做法是:先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实力差不多的小组。然后让学习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约十分钟,课前预习中的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及课后练习和自己学做教具。然后教师解答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因势利导讲解重难点内容约十五至二十分钟,如果问题小组能够解决,由小组长或其他同学上讲台讲解例题,能够用教具讲解的尽量由学生用自己做的教具讲解。用十分钟左右做教师或学生出的自测题,自测题的内容不宜过多,难度适中,做完后由学生交换批改订正,教师抽查部分自测题,了解存在的问题。小结:我或学生进行总结约五分钟,最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学生作业要求学习小组长超前一课时把学习小组的作业批改好,填好反馈卡,教师抽部分作业了解存在的问题。每学一单元之前与之后均开设导学课与归纳总结课。并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表扬。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自学,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自己写章节单元小结,整理知识结构。上课一些较容易例题及黑板上练习答案,可由学生上讲台自己订正、讲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开拓思路。

课外:学生课外预习的练习可分层布置:如把作业分为A和B,A部分比较简单,比较典型。B部分会比A部分难些,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鼓励学生课后预习时提出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好的提问可由小组长把原题记在数学科代表的本子上,可适当加入学期平均成绩。

课后方面:课后自主学习教师可布置一些带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每一单元接近结束时可要求每个组利用课后出一张考试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

亲历探索过程。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让学生经历获取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会在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从“试着探索”逐步变成“热爱探索”。例如我在教学中出示了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估算出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开始时,有的同学回答:“可以用步估算,用自己一步的长度乘以从家到学校的步数。”接着有同学回答:“也可以用自行车估算,与用步估算类似,用自行车车轮的周长乘以从家到学校自行车车轮转的圈数。”同学们纷纷赞同。有一个同学却提出质疑:“怎样数出从家到学校自行车车轮转的圈数,总不能低头看着车轮数吧!”老师说:“是啊!低头骑车太危险了,怎么办?”同学们讨论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同学找到了办法,回答说:“可以通过自己脚蹬的圈数,知道自行车车轮转的圈数。”这时老师说:“这个办法好,可是自己脚蹬一圈,自行车轮也转一圈吗?”于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前面的大,后面的小,老师讲解道:“通过中轴的轮盘转动传动后轮的飞轮转动,从而带动车轮转动。发现轮盘的周长是飞轮周长的3倍,从而知道,脚蹬一圈,车轮转3圈,不同型号的自行车,轮盘的周长与飞轮的周长比也不相同,脚蹬一圈,车轮转的圈数不一定3圈,同学们,下课时,根据自己的自行车实际测量一下轮盘的周长与飞轮的周长。”同学们开始讨论自己自行车的型号。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数学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环境”,使学生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