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
作者: 王英芬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端正学习态度;二、合理采取措施,改变学习方式;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关键词:实际生活; 科技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习多样化; 探究能力; 学会求知; 学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68-001
“匠”:指手艺工人。铁匠、铜匠、木匠、瓦匠、石匠等。“师”: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师、医师、技师、工程师等。前者重在重复着一个动作,而后者重在指导性、技巧性、创造性的工作,教育的灵魂是教人创新,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要当好教师,而且是创新型教师,不要当教书匠!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端正学习态度
1.关注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
新大纲提出,“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各种产业部门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吸收和了解有关信息,关注社会与生存的环境,了解科技发展和新的科学事件,同时,可向学生适当地提供前沿领域的专题性科普资料,如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家用电器、航天技术、磁悬浮列车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实际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调整学习心态,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并不是先天不足,相反有的“天资聪慧”,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是因为上高中前他们就曾听“过来人”说过:“高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高中后他们的切身感受的确如此,于是在他们不成熟的心理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障碍:物理难学!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树立他们对物理好学、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合理采取措施,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多样化
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学习方式、老师的要求等。在高中,需要学习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教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中,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态),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因此就应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1.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既要考虑学习的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的研究条件,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选择课题的难度要由浅入深,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兴趣挫伤积极性。
2.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在小组组长带领下认真设计探究方案,并一起动手实践他们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好探究报告,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出意见、发现问题等。
四、利用一题多解、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观下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在物理学习中,一题多解的开放性试题则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个捷径。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电路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接触不良或报废的,提出立即更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定是不是报废的电池。有的小组提出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学习小组内,组与组之间共同探讨,并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分析灯的好坏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学生们不仅提出可用伏特表来检测灯的好坏,甚至提出别的方法来检测。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孟进.物理教学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铁成.物理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
[4]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68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