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时“美”刻挖掘农村中小学的本土资源

作者: 席冬芹

摘 要: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师要及时改变陈旧的观念,让美术教育走出教课堂,不要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因地制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本土的实际特色,“美”时“美”刻挖掘农村有效的本土资源运用到美术课堂上,积极研发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本土课程,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独特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美术教育; 农村中小学; 本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72-001

新课程改革后,中小学美术教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颇见功夫。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一,美术教育参差不齐,部分教材中浸透着较强的都市人的审美观点,给广大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部分农村的美术教师上课时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和载体,无法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美术的魅力,导致美术课无法完成美的传承,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城市与农村相比,我们不能否认两者之间美术教育的差距,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农村的孩子天生就缺乏认识美的灵性、缺乏创造美的能力。在农村有着大都市没有的花草自然之灵气、土地世态之沧桑、家禽家畜绘制的田园生态,可以说处处孕育着最原生态的天然艺术,这是农村美术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势。作为农村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就必须改变观念,学会“美”时“美”刻挖掘农村的本土资源,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浓郁、清新的“农”味中乐于感受美的熏陶,欣然接受美的教育。

一、悦耳悦目见农味——匠心独具巧用校内资源

美术新课标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生活、事件、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作为农村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发教学资源时,切不可随便“拿来”,要因地制宜运用那些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农村特色,又有审美价值的自然资源为教学所用。

虽然农村学校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最不缺少花草树木,高低错落冬夏长青,竹子摇曳,各色花此谢彼开,四季飘香……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学的优势资源。一位农村中学的美术老师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意花鸟画小品》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钱准备写意画学具的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了校园里的一丛竹子进行写生教学。老师先带着学生们观察竹子整体和单株的生长趋势,竹竿的形态,竹叶的生长方向,幼叶的生长态势,单片叶子和丛叶的形状、长势,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刮风、下雨时竹子的变化。接着老师出示自己收藏的宋人画竹的小册子,让学生比较画中的竹子和现实中的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大都认为画中的竹子被赋予人性特点,更有意境。接着老师跟进明确,小品画多追求一种人文象征意义的表达和理想意境的体现。然后联系现实中的竹子,对其中一幅双勾的竹子进行讲解、示范,从筛选入画对象着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面积勾画到细节刻画,老师教学生如何用铅笔画出意境十足的竹子,整个过程,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虽然没有学会如何用笔墨纸砚去表现竹子,但学生同样理解了小品画的意义与情趣。

二、悦心悦意系农情——独具慧眼筛选校外资源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让他们在不同的潜质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农村学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美术教育很少受到重视,学生接触美术大师的作品和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绝大多数学生凭借一支铅笔、一本课本,去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很有限的,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选择教学内容所需要的乡土资源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去取舍。如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时,一位初中的美术教师利用学生衣服的色彩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三原色、邻近色、相近色、对比色,认识什么是色彩的纯度、明度;让学生们用带来的花布头、毛线作装饰画;把女生的发夹收集在一起,让她们在一块硬纸板上别出一幅想象力十足的“画”。学生在广泛的参与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远比让学生们在色相环上观察、对比、选择的效果要好得多。

悦心悦意,是让学生能在美术课堂上感知到美术作品的情感内涵,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程度上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思想和情感、时代背景以及发生的故事情节等。

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成为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一位小学的美术教师在讲《节日》这一课时,老师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列举的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墨色的浓淡运用,画上题字和印章对画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特殊意义。她没有把节日只限定在春节或是其他的节日,而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开心、最幸福、最向往的时刻,告诉他们那也是节日。在教会了孩子们用简单的笔画画一些必需的事物后,很多孩子在不同的纸上画下了他们的节日:与爸爸妈妈一起吃饭、收到爸爸妈妈寄回来的礼物、睡在爸爸妈妈的中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等,虽然画很稚嫩,但是孩子的心情表达得很充分。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是为了绘画作者的情感”的道理。

三、悦神悦志寄农韵——得天独厚缘地域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同的区域都有独特的资源可以运用在美术课堂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地域特征,尽量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的地域素材来丰富课堂教学。

有一位乡镇中学美术教师,家里世代以泥塑为生,那个学校所处的地方,黏稠的黄土泥巴随处可见,由于学校的美术教学设备匮乏,这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利用这一资源研发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泥塑课程。课程内容有:选泥、挖泥、揉泥、拍泥、搓泥、捏泥、作泥胚,列举泥浮雕、立体雕塑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结合废旧材料为泥塑作装饰、泥塑晾干的注意事项以及为晾干后的泥塑上色等方面,每一种方法、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制作流程除了详细的文字讲解外还有图片演示,每一学年随着课程的变动都会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照片附上。在这位老师的带动下,另外两位美术老师也积极运用校本课程,每一节课学生都热情参与,积极实践,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年长日久,逐渐成了这所学校美术教学的特色。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的,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教材上的内容不可能在农村的中小学美术课堂上尽善尽美地呈现,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师要及时改变陈旧的观念,让美术教育走出教课堂,不要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因地制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本土的实际特色,“美”时“美”刻挖掘农村有效的本土资源运用到美术课堂上,积极研发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本土课程,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独特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美术走进生活,让教学贴近学生,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快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