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作者: 谢君摘 要:目前,针对张家口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很少,张家口市坝上四个县,传统农业占主导,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制约了张家口市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通过对坝上地区和坝下地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影响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为我市乃至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张家口市; 坝上与坝下; 中、小学生; 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67-001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张家口市(7-16岁)在校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地理位置和国民经济状况选择河北省张家口市辖区坝下的万全县、崇礼县、桥西区,坝上张北、尚义五个县、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各监测点人群按上述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每个县(区)测试对象中分为了坝上地区、坝下地区,按性别和中、小学年龄组分为八类样本,每个年龄组30个样本,共计240个,五个县(区)成年人样本量共计1200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体育政策法规方面的资料,及《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与评价》等专业书籍和《体质监测报告》《体质监测工作手册》等相关书籍,收集、整理体质监测相关科研论文100多篇。
2.2数理统计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7-16岁少年、儿童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体质数据平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1.张家口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分析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学习和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以下从构成体质内涵素质方面,将张家口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1.1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特征及分析。身体素质是指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等能力在内的机能能力,它是体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营养和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评价体质强弱不可缺少的方面。
调查显示,坝上地区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握力指标均高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表现出坝下地区中小学生握力较弱,而腰腹肌力量较强的力量特点,说明肌肉力量的提高,除了肌肉工作练习以外,还受到遗传、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坐位体前屈是通过直接测试静止状态下人体的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肌肉和韧带的综合幅度,来衡量人体的伸展性和柔韧性。坝上地区和坝下地区中小学生的柔韧性素质,柔韧性相差不大。闭眼单脚站立主要用于检查人体的平衡能力,也用于评价位置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从以上数据反映出坝上地区中、小学生平衡能力相差无几,但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张家口市开展体操,技巧、跳水等一些对平衡能力要求较高的竞技项目难度会更大一些。
10×4往返跑、俯卧撑等指标反映的是人体的运动能力,从数据上总体分析坝上地区中学生的成绩略好于坝下地区,这与坝上地区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较长和经常参加农业劳动有关系。
三、结论
1.自然环境对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体质的影响
张家口市自然气候条件具有典型的北方地理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漫长,坝上地区纬度比坝下地区高,气候更加干旱、寒冷。因此坝上地区的中学生的体型已经表现出北方人群的高大、粗壮的特征、身体发育水平和机能水平也高于坝下学生。
2.体育锻炼对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近几年来张家口市县乡教育资源整合,坝上地区中小学生基本都是住校进行学习,学校条件也日益改善,但是由于体育场地、器材、教师等原因,体育教育还处于薄弱地位,但是坝上地区学生学习压力较小,在校室外体育活动时间较长,坝下地区经济较发达,各种娱乐设施较完善,但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每天的室外体育活动时间少于坝上地区。
四、建议
1.加强中小学校膳食营养搭配研究,达到基本的热量供应的同时,使每个在校生能每天最少吃一颗鸡蛋,喝半斤牛奶。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2.在坝下中、小学实现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每天在教师指导下,科学体育锻炼一小时,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减少坝下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减少玩计算机游戏和上网的时间,防止肥胖和营养过剩。
该文为张家口市第九届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张家口市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项目编号:B201101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S].2002,7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S].2006
[3]张宗国 影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 体育科学2009.29(9)87-91
[4]王勇,杨敏.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化管理与质量控制要素[J].体育科学研究, 2008.12(2)14-17
[5]李建平.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质疑与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4)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