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内心充满阳光

作者: 叶红

摘 要: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竟争。本文主要从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咨询活动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03-002

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竟争。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宽容;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显然,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眼下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赵永壮在《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小学抓起》一文中提供了一份调查数据:心理学家曾对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经常“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面临的事情过分苦恼和烦闷”,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和交往”,62.26%学生在“心情不舒服时找不到朋友倾诉,常感孤立无援”,46.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经常心烦意乱,感到无法接受”。心理学家认为:凡出现心理问题者,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有现症状,大学出悲剧”。从这份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许多学生身上已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心理缺陷,如逆反、自私、虚荣、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焦虑、忧郁等现象,有的一旦遭受挫折或很不开心的事,因自尊心及良好愿望受损而情绪反常,有时还会做出一些令教师和家长难以意料的事,这些已使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但如果待真正发展到精神分裂以致自杀时,才矫正与治疗那就为时过晚了。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绪失控、承受力差等问题斥之为低层次思想意识问题,甚至扣上人格偏常的毛病,伤害学生的自尊。学校应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现象,提高心理机能,促进人格和谐健康发展。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怎样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现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须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

针对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

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否承受失败,能否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获得胜利。

3.个别化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二、开展积极向上的实践活动,培养健康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其主要的形式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已。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其经历都坎坷,经受各种挫折磨炼,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失败的,以后也很难立足于社会。

所以,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共同成长。这可以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在合作学习中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自己的位置,同学之间通过各种相互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人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建议,大家协力配合,合作融洽,收获多,进步快,在充满情趣和友爱的合作活动中,彼此接纳欣赏、取长补短、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帮助、学会尊重。从而在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学会了”的愉快,“提高了”的欣慰,“成功了”的喜悦,这既可以培养合作意识,激发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化烦恼于无形,使心胸狭隘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学会调控情绪,自我疏导,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防止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成为承受挫折能力强的勇士。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发展正常的友谊,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正确意见,抵制不良影响,培养好学、勤奋、乐观、开朗的健康个性。

三、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咨询活动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充分的、耐心的、细致的、全面的了解,就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地方,是学生心理宣泄的地方。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渲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实际,当面敞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另一种是进行间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具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为此,我们教育者或咨询师要做好心理咨询的工作,应在心理咨询时注意遵巡以下三原则:

1.保密性原则

教师必须对学生讲诉的内容保守秘密,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这样方可对来访学生消除重重顾虑,不辜负学生的信任。

2.交友性原则

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才会使学生感到亲切,真诚、热情,没有顾忌,解决心理困惑。

3.教育性原则

教师除应启发学生认识自我,找寻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国的未来注视着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忍受挫折,面对现实、勇于负责、独立思考和社会适应能力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亲其师,则信其道。”让我们对学生充满无比的爱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愿我们的学生内心充满阳光,成为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所期望的心理健康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赵永壮.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小学抓起,河北经济日报.教育研究,2010.6.12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完美绽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