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构的要素分析
作者: 颜廷瑜摘 要:本文试图讲清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课堂结构?影响课堂结构的要素是什么?课堂结构是指在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集体授课制下,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诸要素的整合方式和呈现形式。谈到课堂结构,容易想起的一个词是教学模式。也容易将二者混同。实际上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课堂结构; 教学模式; 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09-002
一、什么是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在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集体授课制下,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诸要素的整合方式和呈现形式。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理解与预定、教学素材的选择与组合、各阶段的时间比例和衔接方法、各环节的主次搭配与相互关系、师生之间的角色分配和交流方式等。课堂结构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其中目标确定、素材选择、流程构想等反映在教案或授课者课堂构思的部分是隐性的,而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是显性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是隐性和显性共存的。
二、课堂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比较
谈到课堂结构,容易想起的一个词是教学模式。也容易将二者混同。实际上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教学模式是对课堂结构中呈现形式部分的相对固化。它对某种课型的课堂呈现形式作出比较明确、相对固定的要求。从因果关系上说,课堂结构对教学模式具有实质性的决定作用。不同的课堂结构对教学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评价一种教学模式是不是恰当,主要依据是这种模式能否将课堂结构优化呈现,从而最大程度地达成预设教学目标。与相同课堂结构匹配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即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所谓“同课异构”即指于此。也正是因为教学模式选择的多样性,才催生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观点。相对于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而言,课堂结构的其他内核部分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如果我们把课堂结构比拟于建筑的全部流程,那么教学模式就可以理解为建筑的最后外观体现。其外观形式的多样性与建筑材料、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稳定性同在。
三、确定课堂结构的一般流程
对于具体的一节课来说,我们通常关心的问题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达成目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采用什么措施发挥有利因素的积极作用,同时减少不利因素的消极作用?从人的角度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物的角度要考虑教材与设施支撑的关系,从联系人与物的角度要考虑现实与目标的关系。核心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法。
其基本流程是:
目标(主题)→内容(素材)→形式(呈现)→ →检验评估
一般来说,影响课堂结构的要素是:
1.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很大的客观性。从国家的课程标准到各种考试的具体导向,都对教学目标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教师的选择空间很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糟糕的现象,那就是感觉到某些课的目标是含糊的,教师和学生处于信马由缰、漫无目的的状态。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的认知模糊。主要是教学责任心缺失的结果(当然也可能是教学的业务能力不够或其他原因)。但教师因对课堂突发情况的应变处理而导致预设目标偏离是正常的。在课堂结构的体系中,预设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首要的因素,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要达到教学目标预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对达到预设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2.选择的教学内容
目标确定以后,教学内容或素材的选择是第二个要素。教学内容选择的是否恰当,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是否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是最能够体现教师基本功的地方。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讲什么”比“怎样讲”更重要。缺乏经验的新教师往往是跟着教科书走,表现为照本宣科的“本本主义”。而有经验的教师却能够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与其他教学资源重新整合。不能希望一本教科书能够适宜于所有的学校和众多的学生,但也不能忽视教科书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怎样用好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素材,需要青年教师在自己认真研究的同时,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3.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与预设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有的教师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现在在哪,要到哪里去”,就是要把出发点和目的地搞清楚。对学生情况的把握,来源于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信息的收集归纳。学生在作业、笔记、考试等学习活动中暴露的问题,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主要渠道。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课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分阶段地进行学情调查,或座谈或填写调查表也是很好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情况掌握得越全面,就能更准确地确定教学的基点。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常会出现偏差。我们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这班学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也搞不清。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如果答问的学生怎么也到不了教师希望的“那个点”上,教师往往会感到着急上火,甚至干脆越俎代庖,自问自答,把学生晾在一边。这是对学生估计偏高。有时也会出现教师对学生普遍掌握的问题用力太多,又讲不出新意,引起学生不满。这是对学生估计偏低。因为对学情掌握不准确而导致课堂流程阻滞的现象,在起始年级或借班上课时更容易出现。需要教师增加了解学生的渠道。
4.教师的业务能力
备课的深入程度、课前准备的精细程度和课后对学生跟进辅导的帮助程度,是教师教学责任心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现出来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就这一环节来说,要能够上一节好课,需要教师长期的业务素质积累和课堂上的激情洋溢。需要教师把握好几个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应该成为一名好导演。能够引导演员(学生)深刻领会剧本(教材),使演员不但能将对剧本的理解迅速内化,而且能够充满激情的展现出来。其次教师也应该是一名演员,和学生一样参与演出的过程。而且要尽量将自己扮演的角色相对弱化,让学生演员成为主角。但教师弱化的角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龙套,相反却起着上传下联起承转合的纽带作用。再次教师还要当一名好剧务。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供必需的支持和服务。尤其在学生演员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持、鼓励、点拨需及时跟进。如果把整个课堂结构比拟为一场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集编剧、导演、演员和剧务于一身。从编剧的角度说,需要教师有对主题的理解能力,对内容的审辨能力和对素材的整合能力。从导演的角度说,需要教师有对学生演员的诱导启发能力,以及对节奏的把握控制能力。从演员的角度来说,需要教师有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把控能力,演好一个不可缺少的配角有时会比演好一个主角还难。有些教师迟迟不能从主角的角色中退出来,一方面是多年“满堂灌”的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因为缺乏演好配角的能力所导致。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较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一节好课,总是结构合理,板眼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衔接自然,起伏和谐,语言精湛。要能使人达到这种如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的理想境界,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深厚的学养功底和娴熟的课堂技巧。这显然非朝夕之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方面依靠教师培训的加强和务实,另一方面更依赖于教师的自发进取。
5.教学的支持条件和其他的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物质支持。也需要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整合。在物质日渐丰富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以“三机一幕”为代表的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更新,使教师大大拓展了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视野。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轻易地搜集到大量的相关信息。多媒体的支持又使教师可以将更大的信息、更多的素材在课堂展示给学生。与二十年前的小黑板、油印讲义等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相比,今天大多数地区的教学支持设备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在看到支持条件现代化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产生的负面作用。有的教师因获取信息量的增加而歧路亡羊,失去了分析选择。有的教师一节课基本上没有了必要的板书,一味在播放幻灯片。甚至有的教师没有了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更没有建立在这种分析基础上的备课环节,干脆直接采用现成的电子课件。出现这些现象,不是教学设备现代化之误,更应归因于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缺失和教学管理的疏漏。
以上对课堂结构及其要素进行了粗疏的探讨。实际上影响课堂结构的因素不止于此,需要考虑的其他构成因素很多。如课堂的时空条件(时间长度和地理环境),学生的年龄段和身心发育状况,教师的教龄和敬业态度,甚至是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情绪以及所处地区的普遍经济情况和个人的家庭经济能力等,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有时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本文所探讨的仅仅是常态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姑且称之为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