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物理教学
作者: 滕建强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要素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本文着重介绍以此理论为指导,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明确学习目标、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学习过程最优化,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教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13-001
以高中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物理教学,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一个良好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获得了一点心得,罗列如下,以飨读者。
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物理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和情境的创设。营造一个合适的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探索物理规律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1.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交往中教师应有充分的情感投入,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好的期望和信赖,关心爱护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
2.与生活联系
高中物理中的许多内容是从生活实际中归纳出来的,例如力学问题,很多都有生活的影子,在教学这些物理问题时,可以反过来创设一个发生这类现象时的情境,以利于教学。这类通过人体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所得到一些体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学习时一旦被激活,会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带来正效应。如物体的惯性,通过人乘车时,车子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的感受,可体验“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含义,使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
3.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
众所周知: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两个基本研究方法,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既是创设情境的手段,又是学习的工具和材料。
用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研究物理规律,是一个方法,但在演示实验中学生只是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活动过程其实是教师预设好的,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操作、探究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所得出的结论既降低了结论的可信性,也容易对科学研究方法造成误导,学生只能不情愿地被动地接受。
通过学生的实验,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除了得出特定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4.注重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课堂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多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播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多媒体教学进课堂,的确解决了大量无法演示与直接感知的物理现象,同时为师生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实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1.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建构主义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作为主导者则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再加以提高、支持和指引,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
2.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
物理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听讲、讨论、思考和猜想,获得发现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必练得少;练得多,则必讲得少。建构主义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一定要精讲、讲精,腾出时间来练习与反馈,从而控制教学过程。
3.加强协作,注重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均有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协作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要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就要打破教师的一言堂,首先解放教师自己,在教学形式上实行开放式。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分配,尽量全员参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以此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如学习《楞次定律》内容,定律所反映的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如何理解定律的内容呢?为此,把全班学生分成八组,每个小组有相同的实验仪器,各个小组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根据定律所述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在组内展开讨论,各小组将各自所得到的结论进行交流、比较,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4.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传统的物理教学往往只注意问题的两个答案:对与错。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规律往往并非这两字所能解决。我们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启动发散性思维。物理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往往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处理这些题目时,我们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讨论,从多方面寻找答案,启发诱导学生抓住关键,积极思考,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寻求不同的解法,鼓励学生多途径、多步骤地解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