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要牵动学生的“心”
作者: 徐春明摘 要: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牵动学生的心;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学生真心投入,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我需要;才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从中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 触动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33-001
一个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环节让学生怦然心动;一个课上没有结束的探究活动课后仍让学生牵挂于心……这就是科学课的魅力所在。
一、学习情境生动有趣,让学生倾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希望老师给予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研究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倾心于科学探究。
在学生愉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策略运用有许多技巧,诸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愉快的情绪、情感为学习开路,设置一定的情境,使认知活动和认知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想方设法将“情”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始终。
如在研究“沉浮现象”过程中,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学生:把它们同时放入液体(一个是盐水,一个清水)中会怎样?学生都知道“重的物体会下沉”,大多数学生说“大的会下沉,小的会浮起来”,但在实验中,同学们却看到了分量较重的马铃薯浮在水面上,而小马铃薯却沉在水中的现象。这就在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之间形成了矛盾与冲突,让学生怦然心动。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认知冲突的产生会迫使学生形成解决这一冲突的需要,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向。所以,此时学生随之而产生的一个个问题提了出来:“大的马铃薯为什么浮?”、“为什么分量重的反而浮?”、“用不同物体做实验,重的物体都是浮的吗?发生这种现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正是教师设置了让学生倾心的小环节,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一个个问题的油然而生,这种动心的策略促使学生运用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共同选定研究内容,让学生动心
俗话说“巧媳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探究内容就谈不上探究,但探究内容太多没有选择,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由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把科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心是否被牵动,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探究目的来决定的,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探究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学习习惯来决定研究什么,什么时候研究。因此老师必须摒弃陈旧古板的教学模式,克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课堂说教,转而了解儿童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选择,选择少而精的、有价值的、容易选择探究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习内容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自我需求。
三、引导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耐心
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做,应用到科学教学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分析与创新,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从中科学处理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自己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在不断的发现规律、遇到新问题的交替状态中,希望与困惑同在,欣喜与烦心并存。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学生通过努力仍不得进展,渐生放弃想法的时候,拉学生一把,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继续,而不是单纯地讲授与解释,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
四、交流共享探究成果,让学生开心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之后的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科学探究过程的思想与做法,如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为达成以上目标我们可以从下两方面入手:
1.给学生提供多种展示平台
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图片、观察材料等都是汇报的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发现小论文、图片展、辩论赛、报告会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多种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过程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发现,反驳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困惑,交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科学学习评价主要目的是了解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最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因此,交流共享探究成果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别人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成果,并从评价中看到别人的优势,反思自己的不足,产生超越的愿望,从而调整计划,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探究活动;教师要适时地肯定学生的创造性见解,赞赏学生的独特发现,让学生感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坚定进一步探究的决心。
五、灵活机动课外作业,让学生忧心
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终究有限,甚至有时还得不到任何的结论。从更深一层次上讲,课堂教学仅仅使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使学生提高处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或干脆把结论给学生,而应该尽量地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如在教学《蜡烛熄灭了》一课,当学生通过探究已经初步得出“倒扣在杯子中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子的空间大小有关”的结论后,让学生继续对这个初步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如“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为什么与杯子的大小有关?”“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在杯子和桌面之间不能留有空隙?”“如果杯子口与桌面留了一条缝隙,蜡烛还会熄灭吗?”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活动。